欢迎来到首昱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首昱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 >  1997年,50多位老太众筹买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跟着

1997年,50多位老太众筹买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跟着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11-16 10:03:28|已浏览:7次

1997年,50多位老太众筹买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跟着儿女自在 1元买4000份科普文案,1万元请三甲医院医生代言,还能相信“白大褂”吗 

1997年,50多位老太众筹买一栋楼,抱团养老20年:比跟着儿女自在

请用您发财的金手指,点赞走一走,暴富到永久,上点关注下点赞,不想暴富都很难

这年头养老难成了老大难问题,但有群老顽童不走寻常路,硬是整出了个新活儿!

1997年上海70多岁的浦逸敏医生和50多位老友凑了5万块,买下一栋小楼搞起了"抱团养老"。

这操作简直绝了,比跟着儿女还自在!

然而20年后这个看似完美的养老天堂却悄然落幕。

啥情况?

难道真应了那句老话: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听完这个骚操作,你们是不是觉得这群老人家太有想法了?

那接下来让我给你们八一八这位主心骨浦老太的故事。

要说这浦逸敏啊,那可是上海滩儿有名的大夫,一把年纪了还是个不服老的主。

退休前她天天跟病魔斗智斗勇,退休后反倒开启了人生新篇章,简直是活出了第二春啊!

你们猜怎么着?这位老太太从拿手术刀变成了掌勺的,这转型也是没谁了。

1997年那会儿浦老太正跟儿子儿媳挤在一个小窝里,别提多憋屈了。

她那一身素食养生的功夫,可把年轻人馋坏了,天天盼着能吃顿荤的。

更要命的是儿子夫妻俩身体都不太硬朗,浦老太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整天愁眉苦脸的。

这可咋整?浦老太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她寻思着与其在这小屋里憋着,不如自个儿找个地方逍遥自在。

这不她在报纸上瞄到了个广告,一栋200平米的小洋楼,才卖5万块!

这简直是白菜价啊,浦老太心里那个激动劲儿,跟中了彩票似的。

但是呢浦老太虽然是医生,也没那么多闲钱,这下可愁坏了她。

突然浦老太脑子里灵光一闪,想到了个绝妙的主意:众筹!

这操作简直比现在的互联网创业还要前卫,真是老太太们的预见性啊!

她把这个想法和老姐妹们一说,没想到大家都拍手叫好,那场面简直比粉丝追星还疯狂。

这不50多位老朋友你10块我100的,七拼八凑地硬是凑齐了5万块。

就这样他们在格隆村132号买下了这栋小楼,美其名曰"慈舟养老院"。

浦老太一下子从医生变成了"院长",这转型速度简直比变脸还快。

但是她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找到了人生的第二春,那叫一个得意洋洋。

你看这浦老太从手术刀到锅铲,从治病救人到照顾老人,这人生经历也是够传奇的。

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还将影响到其他50多位老人的命运。

说实在的看到这群老人家如此有想法、有行动力,我都有点汗颜了。

他们这种不服老、敢于追求自己理想生活的精神,真是让我们这些年轻人汗颜啊!

浦老太和老朋友们这波操作可真是惊呆了众人,1999年"慈舟养老院"正式开张了!

这下可有意思了,一群平均年龄七十多岁的老顽童,住在一起会发生啥?

且听我给你们细细道来,保准让你笑得合不拢嘴。

首先啊这帮老人可不是省油的灯,一个个都是人精儿。

有退休教授、老工程师,还有像浦逸敏这样的医生,脑子比我们年轻人转得还快。

他们自己定规矩:每人每月往基金池里存100块,月开销不超500。

这操作简直比我们现在的年轻人还会过日子,真是让人汗颜啊!

但是呢问题也来了,你想啊一群老人住在一起,那可不是过家家。

首先就是生活习惯的问题,这可把大家伙儿愁坏了。

浦老太最爱养生,饭菜里一点油水都不让放,跟个苦行僧似的。

可有些老人家可受不了这个,觉得活着不就是为了吃点好的吗?

这下可好厨房里天天上演"油你不油我"的大戏,跟相声似的。

还有更逗的有个老太太晚上睡觉打呼噜,震天响!

隔壁的老爷爷被吵得睡不着,第二天早上顶着两个黑眼圈出来,活脱脱一只熊猫。

后来大家凑钱给那个打呼噜的老太太买了个止鼾器,这才算解决了问题。

你说这些老人家,折腾起来比年轻人还有创意,简直是老顽童本童啊!

但是生活中也有感人的时刻,让人忍不住想给这群老人点个赞。

有一次徐凤英老太太在厕所摔倒了,爬不起来可把大家伙儿吓坏了。

浦逸敏听到呼救声,连忙上楼去帮忙,那架势活像个超级英雄。

可是她自己年纪也大了,力气不够这下可犯了难。

情急之下她只好打电话叫来徐老太的子女,这场面简直像极了"警察叔叔快来救命"。

这事儿之后大家伙儿可长了个心眼,商量着在楼梯上装了扶手,在厕所里装了紧急呼叫装置。

你看这些老人家,遇到问题不是抱怨,而是想办法解决,这种精神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慈舟养老院"不仅自己热闹,还成了附近村民眼中的"网红"打卡地,简直了!

浦老太经常义务为村民看病,大家都亲切地叫她"活菩萨",这称号比网红主播还响亮。

有时候村里的孩子们也会来养老院,缠着这些爷爷奶奶讲故事。

这画面简直不要太温馨,比偶像剧还要甜,看得我都想搬进去了!

但是好景不长啊,随着时间推移问题也慢慢显现出来,让人不禁唏嘘。

有些老人觉得生活太简朴,想过得精致点仿佛突然变成了时尚博主。

有些老人身体越来越差,需要更专业的照顾,这可把大家愁坏了。

最要命的是老人们一个接一个地离世,剩下的人心里难免伤感,氛围一下子就变了。

到了2017年只剩下浦逸敏一个人还住在养老院里,那场面简直比鬼片还吓人。

她看着空荡荡的房间,心里五味杂陈曾经热闹的"慈舟养老院",如今只剩下她一个人,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这段经历就像是一部充满欢笑与泪水的电影,让人忍不住想为他们鼓掌喝彩。

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觉得这个故事要画上句号了?

别急高潮还在后头呢!

2020年已经90多岁的浦逸敏老太太又整了个大活,简直是要上天啊!

她决定把这栋承载了20多年回忆的小楼捐赠出去,这操作真是惊呆了一众吃瓜群众。

要知道这栋当年只花了5万块买下的小楼,现在可值500万呢!

这升值速度简直比买彩票中大奖还刺激,我都想去农村买房了。

但是浦老太和其他老人的子女们一合计,居然一致同意将小楼无偿捐赠给村委会。

这决定一出可把周围人都看傻了眼。

要知道现在的年轻人为了几百块钱都能撕破脸,这群老人家倒好,说送就送一下子送出去500万!

这操作简直是高尚得不像现实,比圣人还圣人啊!

村里的党支部书记李雪听说这事儿,感动得不行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她二话不说亲自登门拜访浦老太,就差给老太太跪下了。

浦老太说:"这栋楼承载了我们太多美好的回忆,与其空置在那里,不如发挥它的价值,让更多人受益。"

这番话说得李书记眼眶都湿了,我听了都想给浦老太鞠个躬。

村委会接手后立马着手修缮小楼,那架势比装修自己家还积极。

他们把小楼改造成了一个集娱乐、学习、用餐于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简直是老年版的迪士尼乐园。

原来的卧室变成了棋牌室,客厅成了舞蹈室,厨房则升级成了老年人餐厅。

这下可好小楼又焕发了新的生机,比整容还有效果!

当浦老太得知小楼的新用途后,开心得像个孩子,脸上的褶子都笑开了花。

她说:"真好啊我们的'慈舟'还在继续航行,只是搭载的乘客更多了。"

这话说得简直是诗一样美,文采比我们这些天天刷手机的年轻人强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抱团养老"这个模式可能还不够完美,但老年人自主、互助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这个老龄化日益严重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尝试,来解决养老这个大难题。

浦老太他们的故事,就像是一颗种子,虽然它的生长过程有曲折,但最终还是结出了果实。

这果实正在激发更多人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开始思考自己将来要怎么养老了?

听完浦老太和她朋友们的故事,你是不是觉得这群老人家太有想法了?

说实话我都被他们的勇气和创意折服了,简直是老年版的创业者啊!

回想整个故事的发展,从1997年到2020年,这群老人家经历了太多太多。

他们的"抱团养老"实验,就像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养老革命,虽然最后没能完全成功,但绝对值得我们深思。

你想啊在那个互联网还不发达的年代,他们就想到了众筹这种玩法,这脑洞也是没谁了。

而且他们自己制定规则、互帮互助的精神,比起现在很多年轻人动不动就喊"996福报",简直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但是他们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抱团养老"模式的局限性。

毕竟老人们年纪越来越大,身体状况各不相同,生活习惯也有差异,长期生活在一起难免会产生矛盾。

再加上没有专业的医疗和护理人员,遇到紧急情况时就会手忙脚乱。

不过我觉得最可贵的是,即使遇到困难他们也没有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初心。

最后把小楼捐给村委会的决定,更是体现了他们的大爱精神,真是让人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其实啊浦老太他们的故事,就像是给我们这些年轻人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

他们告诉我们不管年纪多大,都要有追求理想的勇气,有解决问题的智慧,更要有奉献社会的情怀。

现在我们国家正面临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像浦老太这样的养老尝试,无疑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也许未来的养老模式,会是"抱团养老"加上专业化服务的结合体?

又或者我们能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养老方式,既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又能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这些问题可能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动动脑筋了。

毕竟我们终究都会变老,今天我们思考的问题,说不定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呢!

所以与其坐等别人解决养老难题,不如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为中国的养老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浦老太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中国的养老革命也还在进行中。

让我们一起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多像"慈舟养老院"这样温暖人心的故事吧!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鉴别


1元买4000份科普文案,1万元请三甲医院医生代言,还能相信“白大褂”吗

“我是**医院的副主任医师,有一款产品推荐给大家……”“**医院医生、**医学会委员、医学博士推荐”……有这些头衔的“白大褂”在推荐某款产品,是不是大大提高了可信度?

“老人远道而来问诊不容易,找助理安排加号吧”“医院挂号系统显示停诊,加我助手的微信号,可以预约面诊”……求医心切,却挂不上号,看到医生的短视频账号提供加号方式,是不是感觉多了希望?

然而,很多陷阱就在这些以“白大褂”为主角的短视频中。今年9月,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直播领域虚假和低俗乱象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包括整治“伪科普”“伪知识”混淆视听,冒充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专业人员,开展不当营销等行为。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在假冒“白大褂”背后,俨然已经形成了灰色产业,不仅有假医生,而且出现了真医生在为虚假宣传、违规诊疗站台。

“白大褂”虽要审核,但“出租头衔”不稀奇

“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以医生的头衔开设账号并不容易,有复杂的审核流程。但是,前几年管理并不严格,平台上已经有大量认证账号,很多还掌握在MCN等中介机构手里,这就为‘出租头衔’提供了空间。”上海某三甲医院医生胡融(化名)介绍。

胡融说,不论是医院还是主管部门,大多支持医生通过短视频平台等社交媒体进行医学科普,因为相比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医生出镜介绍的效果更好。但在实际操作中,问题不少。比如,有的医生没时间拍摄、有的缺乏拍摄技巧等,所以能坚持做短视频科普的医生不算多。那些闲置下来的账号,包括部分从未发布过内容的账号,就成为MCN等中介看重的资源,通过包装运作乃至出租等形式牟利。

“医生粉丝1万至10万,1年肖像权+2分钟内小视频,价格5万至10万;也可以指定医院和科室,甚至直接指定某个具体的网红医生。”这是某中介机构向记者提供的报价单。当记者表示需要三甲医院的医生代言一款医疗器械,但目前报价太高时,该中介表示,1万元可以选择中西部地级市三甲主治医生。

某中介给出的“医生代言”报价

至于具体的合作方式,该中介提供了部分合作案例。记者看到,有的是医生直接拍摄短视频推荐某款产品,有的是品牌方在产品广告中使用相关医生的头衔、照片等。该中介称,一旦达成合作,除了允许合作方在互联网渠道使用该医生的头衔、照片、推荐视频外,还赠送医生的正装照,方便品牌加工美化。“不过,我们公司不做短视频。需要拍摄短视频的,得找其他公司。”该中介说。

正如该中介所述,在“出租账号”领域,不同MCN或中介公司各有分工和侧重。其中,使用医生头衔、肖像是最简单的一种,价格最低;请医生拍摄小视频并定期发布,价格要高得多,单条短视频的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某保健品市场推广员透露,在真医生“出租头衔”这件事上,往往是医生和品牌方都有需要,“愿意‘出租’头衔和肖像的,以‘腰部’医生居多。一方面,‘头部’或‘顶流’医生资源多,有的经验丰富,有的有团队配合,能够顺利完成短视频拍摄推广;但‘腰部’医生资源有限,诉求又比较多样,有的想扩大自己的知名度,也有的想通过带货等增加收入。”在合作方面,除了代言具体的产品,还包括医生出面,导流到线上问诊平台、线下诊疗机构等,“实话实说,医生出镜的短视频内容参差不齐,鱼龙混杂。”

科普养生随口说,带货引流是关键

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这些素材之间是可以互相结合使用的,同样一个画面,你把它原来的音静音后,把另外一个音乐语音放上去,打上字幕,就是一个原创了”“多个视频画面剪场后再重组,然后放上音乐配音,同样是一个原创”“建议做二次原创编辑,也叫做伪原创,就是接近原创,这样的话平台会更喜欢,也更容易引流涨粉”……二手交易平台某兜售“科普养生视频文案”卖家给记者发来了“满满干货”。记者只花1元钱,就从这位卖家处购买到4000多份以中医养生、科普为主题的视频及文案。

1元钱购买的养生科普文案

粗粗浏览了一下,视频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主角是带有头衔的“白大褂”,感觉是从短视频平台下载整合而成。文案内容则是互联网内容集纳,有的是科普,却没有出处,讲述的内容似是而非,漏洞百出;有的是“感人故事”,比如治好了90岁的老奶奶,老奶奶送来了很多双黄蛋……这些文案都以“我”的口吻进行了改写,如果和视频结合,还真像“医生”在进行科普或讲述。可是,1元钱买的内容经过剪辑,能相信吗?

“文案”中的一个故事

与之类似,MCN等中介机构介入的“白大褂”短视频套路也很深。

“不仅有剧情套路,MCN等机构还会根据医生特点进行包装拍摄。”通过MCN与部分医生合作的某医疗器械市场人员齐心(化名)承认,有些“套路”其实已经被主管部门、媒体曝光,比如“来自偏远地区的病人,口音浓重,但医生耐心周到,主动放弃休息,加号治疗”是典型套路之一。

齐心说,这类短视频在宣扬医生“热心助人”的同时,其实是通过各种细节暗示观看者,可以通过页面相关链接,直接选择该医生的线上问诊及预约挂号等服务,从而避免现场加号。如果观看者真的选择了线上问诊,会发现除了是有偿服务外,接诊者往往不是医生本人,而是自称“医生助理”,真假难辨。至于线上预约挂号,预约的也不是医生最常坐诊的医院,而可能是其多点执业的诊疗机构乃至“走穴”的社会机构。

还有的“剧本”反其道而行之,塑造出“严肃顶真,不愿加号”的医生形象。比如,有的医生在短视频中对申请加号的病人说“不”:“我给你加号,是对其他排队病人的不公平;我照顾你,谁照顾他们”。可是,该医生话锋一转,表示能通过“小助手”等帮助患者“预约挂号”,“你要加号,联系我的助手”。此时,短视频平台或短视频中同样出现了“添加该医生助手”或“加入医生社群”提示。在联系助手后,仍旧被引导至线上问诊平台或被建议前往“医生同样坐诊的**医院或**机构”。

可见,不论是“允许加号”还是“不允许加号”,这类“剧情”的结果都是引导观看者选择线上问诊或“医生”有意指向的医院或诊疗机构。

“归根结底,部分‘白大褂’拍短视频的目的不是科普,而是引流带货。有的是具体的产品,有的可能是医疗服务,视频拍摄剪辑者正是产品或医疗服务的提供者,或者企业委托的MCN等机构。至于推荐的产品和服务是否靠谱,通过视频很难判断。在行业里,与这类产品和服务相关的投诉纠纷并不罕见。”胡融婉转地表示,“有些同行的医疗水平大家心知肚明,但大家是同行,有的还是同事,不太方便直接指出。”

叫停“白大褂”造假,还需多管齐下

调查还发现,要治理“白大褂”假科普、真带货的问题,仅从审核“白大褂”的身份出发,已经远远不够。“白大褂”的身份、他们介绍的内容、他们背后的MCN等中介机构、以及他们带货引流的服务和商品,都应纳入管理。其中,管理方除了平台,还包括“白大褂”的工作单位、相关产品或服务的监管部门等。

比如,南方某市公立医院医生刘某(化名)是多个社交平台上的“网红”,其账号发布了大量医疗科普短视频。刘医生在视频中和蔼可亲,娓娓道来,积累了数十万粉丝。当粉丝需要个性化咨询时,会被邀请加入他的粉丝群,由其助理帮忙回答。记者在粉丝群看到,有粉丝询问,为什么最近刘医生的门诊号显示为“停诊”,助理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引导粉丝添加微信号。在微信中,助理说,如果有面诊需求,可以帮忙预约某民营诊疗机构,刘医生也在该机构坐诊。

可记者求证发现,之所以刘医生工作的公立医院不再有他的挂号信息,是因为刘医生已经被停诊。停诊的理由恰恰是刘医生在转诊及治疗中引发大量投诉。然而,粉丝并不知道这份处罚决定,出具处罚决定的医院也没有叫停刘医生在社交平台通过短视频、粉丝群、助手等继续引流、诊疗的行为。

由此可见,拥有真实医生身份的“白大褂”在社交平台上说什么、做什么,其所在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管理职责。记者了解到,很多医疗机构对医生“多点执业”、开设社交平台账号等行为采取备案制,只有完成备案的医生,才能前往其他机构坐诊或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科普宣传。不过,相关医生在社交平台上说什么、做什么,医疗机构的约束并不多。这就出现了部分已经被停诊的医生仍旧通过社交平台招揽病人、儿科医生兜售妇科产品,以及“医生出借头衔、肖像做代言”等现象。

事实上,为了杜绝真“白大褂”违规带货、引流,有的医院已经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明确院内人员未经授权不得以医院或院内部门、单位名义申报、运营各类自媒体,授权后开设的账号也不得委托任何第三方代运营,目的是将“白大褂”的社交账号内容从源头管起来。

至于社交平台的责任,对“白大褂”的身份进行验证只是第一步,日常工作中也得加强对“白大褂”所作所为的动态巡查和监管。目前,部分平台只是停留在“打标签”的阶段,通过标签提醒观看者“医疗科普,若有身体不适,建议线下就诊”,却缺乏对应的下架、封号举措。

更耐人寻味的是,部分“白大褂”账号所链接的线上问诊服务,本身就是由该社交平台提供或投资开发的。这意味着,社交平台在“白大褂”科普上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呢?这一现象值得监管部门关注。

最后,监管部门对“白大褂”推荐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加大力度。去年3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禁止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等广告。所以,短视频里“白大褂”嘴里的、手上的产品,本身就不应该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