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 15:01:40|已浏览:1次
这座人口50万的东北小城,凭什么打造“世界泳装之都”? 这个会议一天提及AI 500次,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这座人口50万的东北小城,凭什么打造“世界泳装之都”?
东北小城——兴城,正在强势“出圈”。
这座位于辽宁省葫芦岛市的海边城市,只有50万人口,却有着年产值150亿元的泳装产业,承包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泳装市场。
兴城海冰风貌。图源:视觉中国
“世界上有海的地方就有兴城泳装。”这句广为流传的行话,是当地泳装产业地位最好的证明。据兴城泳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柳菁介绍,目前,兴城共有生产工厂4000多家,电商账户4万多个,有16万人在从事泳装全产业链工作,全球每卖出4件泳装,就有1件来自兴城。
“这太了不起了,值得大书特书。”编剧徐正超是葫芦岛人,近日,他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自己一直有为家乡写剧本的心愿,当偶然间看到一篇新闻报道,得知葫芦岛兴城的泳装产业规模如此庞大后,便有了创作灵感,“这些数据对我的震撼和刺激是非常大的。”
于是,坚信“人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做不成”的“彭锦西”诞生了。彭锦西是近期热播电视剧《乘风踏浪》的主人公,该剧讲述了以彭锦西为代表的葫芦岛兴城泳装人乘着改革东风拼搏奋斗,创业致富的故事。
剧中,从白手起家书写创业传奇,彭锦西夫妇带领“兴城泳装”一路乘风破浪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剧外,彭锦西不是个体,而是吃苦耐劳、团结拼搏、乐观向上的兴城泳装人的缩影,《乘风踏浪》是属于彭锦西的故事,更是整个兴城的故事。
从曾经产业平淡无奇的东北县城到成为引领世界泳装时尚的“中国泳装名城”,兴城创造了发展奇迹,打造了中国县域经济腾飞的样本。
小城里的大产业
在泳装企业葫芦岛斯达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的工厂2楼生产车间内,平机女工赵娟(化名)正在熟练地操作着机器。
平机,也被称为平缝机,主要作用是用一根缝纫线将一层或多层缝料交织或缝合起来。
赵娟介绍,泳装从材料到成品包含剪裁、生产、包装等大流程,平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属于生产小流程中的第一道工序,“你看,那边是三线、四线,再然后是双针。”
在和记者的交流过程中,赵娟手中的工作一刻没停,脸上的笑容与真诚却也一分不少。
“平时八点上班,五点下班,厂里有免费食堂,上下班还有班车接送。”赵娟说,这是自己的工作日常,也是许多兴城泳装人的工作日常。“我是土生土长的兴城人,身边的同事也大部分是本地人,我们这里基本每家每户都和泳装有点关系。”
斯达威工厂生产车间。宋昕倩 摄
事实上,发展泳装产业,和兴城的地理位置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兴城地处辽东湾西岸,东南部濒临渤海。据中国日报报道,兴城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不仅是我国十佳古城,还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四大古城之一。除了厚重的历史外,兴城还是我国唯一一个集山、海、岛、泉、城于一体的游览疗养胜地。
兴城旅游业的兴起,让当地人们开始留意到泳装的生意。如今,兴城已拥有4000多家泳装企业,相关从业人员达16万人,年产值达150亿元。
兴城市泳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柳菁介绍,兴城泳装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份额、全国最大的电商交易额、最具影响力的泳装国际博览会、最具权威的泳装产业指数,80%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产品远销俄、美、欧、东南亚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卖出4件泳衣就有1件产自兴城。
“兴城是个人口只有50万的小城,因为有了泳装产业,大家不用外出打工了,在家门口就能生活得很安逸。”柳菁说道。
用编剧徐正超的话来说,“这太了不起了,值得大书特书!”——于是,浓缩了兴城泳装发展史的剧本《乘风踏浪》诞生了。
“我的不少亲属、同学都在兴城,有自己开泳装厂的,也有打工的。”徐正超向澎湃新闻坦言,自己虽然是葫芦岛人,但之前对兴城泳装的发展现状了解得并不多。当看到相关报道和材料后,才意识到兴城泳装已经成为如此大规模的惠民产业,便有了创作《乘风踏浪》这部电视剧的灵感。
“我创作前实地采访了200多人,大大小小的泳装厂也有一百多家,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精彩故事。”徐正超说,这些故事组合起来,就是兴城泳装人的故事。
乐观敢闯的兴城人
“聪明、胆大、有智慧、敢于抓住时代的风口。”徐正超用这样几个词形容他笔下的彭锦西和兴城人。
徐正超认为,彭锦西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葫芦岛兴城泳装人精神的投射。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彭锦西式”的泳装人,才有了现在的“泳装之都”。也正因如此,徐正超将这部剧定义为励志剧。
但与许多稍显严肃的年代励志剧不同,在社交平台搜索《乘风踏浪》,“搞笑”几乎是每条剧评都会提到的关键词,而这也是徐正超所要表达的重要内核之一。
徐正超向记者表示,在实地走访期间,他发现,兴城人十分豁达乐观。“大家都有那股劲儿,不把苦难当回事,就算遭遇了困难,开个玩笑就能过去,这在泳装行业里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徐正超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林梦希 摄
澎湃新闻了解到,兴城的泳装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大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刘氏三姐妹联手在古城南门外创办了兴城第一家泳装企业,随后泳装小作坊和小厂也陆续开设,泳装产业开始萌芽;
90年代初,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陆续有了兴城泳装的身影,交易地点由兴城海滨、北戴河转入室内固定场所,批零结合是彼时兴城泳装的主要销售模式;
2005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电商的发展,“兴城泳装”的名号愈发响亮,泳装产业也在适应市场变化中寻求转型升级,实现了产业集群化、产品多样化、品牌国际化、营销网络化。
“兴城的泳装产业一直在不断发展,但是兴城人骨子里的乐观和敢闯敢干的精神是不变的。”徐正超认为,四十多年间,兴城泳装从无到有,从海边小摊发展到如今的规模,正是靠着兴城人吃苦耐劳、团结拼搏、乐观向上的劲头。
因此,也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示,“《乘风踏浪》既搞笑又催泪,搞笑梗大家都能看得乐呵,而催泪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中间的辛酸。”
电视剧的热播,也让兴城的泳装销量不断攀升。据斯达威企业负责人介绍,电视剧为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订单,“5月份就进入泳装销售旺季了,我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制订单。”
泳装工人赶制订单。田嘉/李杰 等摄
不止是订单量的增长,兴城也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我刚才在兴城服务区听到有人问工作人员,‘服务区里有泳装吗?我看《乘风踏浪》电视剧里说葫芦岛兴城的泳装很好很出名。’”谈及自己的所见所闻,徐正超的脸上难掩喜色。他和大多数葫芦岛人一样,真诚而直率,他坦言,“写这部剧的目的,也是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够火热起来。如今看到有人因为自己的剧而对家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心里其实暗爽了一下”。
电商风口下的新机遇
家住苏州的沈女士刚刚结束在三亚的度假。她在出发前特意从电商平台购买了泳衣,发货地正是葫芦岛兴城。
“我之前也买过好几次泳衣,一般都是葫芦岛发货的。”沈女士告诉澎湃新闻,自己在挑选的时候,浏览了各大电商平台,还看了不少直播间,这些电商渠道的源头绝大多数是葫芦岛。
正如沈女士所言,在英华集团小城品牌园一楼开设的直播间里,正在火热地进行泳装带货直播。
澎湃新闻记者发现,这小小的直播间里,售卖的产品却不止泳装。
“除了泳装产品以外,目前我们也在做一些运动瑜伽系列产品以及泳装的沙滩配件。”范德安人力资源总监杜昊霖向记者介绍,随着兴城泳装的产业成熟以及市场需求的延伸,包括范德安在内的不少泳装企业也开发了泳装衍生产品,如骑行服、瑜伽服、防晒衣等等,而这些产品的重要销售渠道之一就是互联网。
电商直播间。田嘉/李杰 等摄
柳菁表示,现在电商在兴城泳装产业的销售中占很大比例,但是培养电商团队需要懂运营、懂流量的专业直播人才。因此,为了帮助更多的泳装企业打通线上销售链条,兴城市泳装行业协会积极对接多个电商平台,为品牌和厂商搭建起合作交流的桥梁。
“我们每年都会针对会员企业举办一些活动,近期就请了不少电商平台来为我们的企业进行宣讲和培训。”柳菁说道。
“平台带着品牌方来,可以到兴城各个泳装企业实地参观考察,有意向的话就直接签约,减少了中间的沟通成本。”柳菁说,通过与电商平台的交流活动,外地品牌可以与兴城的泳装企业和工厂进行面对面“相亲”,从而帮助本地泳装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动态和行业趋势,把握互联网电商发展机遇,拓展市场规模。
数据显示,中国泳装电商销售中80%从兴城出货,当地泳装销售网店达4万家,在去年举办的“‘好泳装·在兴城’直播专卖节”活动,成交额达2500万元,受益企业200余家。
打造世界泳装之都
兴城泳装不仅在国内畅销,在海外市场同样受到追捧。
“这些马上出货了,往美国发。”走进斯达威工厂一楼的包装车间,记者注意到许多装满比基尼的物流纸箱堆放在一起。车间负责人郑女士解释,“国内国外客户的喜好不一样,国内以时尚元素为主,但国外尤其是欧美地区更热衷于比基尼。”
郑女士表示,外贸是公司目前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主要客户群体就是欧美国家。
与斯达威一样,如今不少的兴城泳装企业都拥有全球化的客户。“2009年开始,兴城的泳装企业将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据兴城市泳装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柳菁介绍,兴城泳装的出海历程要从十几年前说起。当时,兴城借助国家、省、市等各级政府对海外并购的支持和提供的优惠政策,开始并购国内外知名泳装企业品牌。
为了进一步推进泳装产业“出海”,2011年起,葫芦岛市连续举办中国(葫芦岛?兴城)国际沙滩?泳装文化博览会暨中国国际泳装展,加速兴城泳装打入全球市场的进程。
到了2015年,兴城首家海外泳装产业研发服务平台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工建设,将兴城泳装产业的研发、设计、展销和仓储平台率先扎根于欧洲市场。
如今,兴城已在多国建立起海外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根据规划,到2025年,全市企业要在美、德、澳等全球21个国家建设33个海外仓,目前已正式投入使用17个。
随着兴城泳装国际知名度的提升和市场需求的改变,去年,中国国际泳装展暨国际泳装文化博览会还升级为2023东北亚(兴城)国际泳装博览会。数据显示,升级后的首届泳博会云集了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国内外云展商620余家、线下展商100余家,各类签约和成交额达10亿元,展会规模和现场成交额均为历届之最。
2023东北亚(兴城)国际泳装博览会开幕式现场。田嘉/李杰 等摄
“世界上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兴城泳装”是当地政府提出的目标。柳菁介绍,根据兴城泳装产业发展规划,兴城正依托现有优势,致力于打造全球泳装供应链中心、全球泳装时尚中心、全球泳装品牌集聚中心,共同打造世界泳装之都。
在《乘风踏浪》第22集中有一个情节,面对兴城泳装日趋激烈的内部竞争,彭锦西将泳装人聚到一起开会,带领大家一起开拓全国市场,并表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把咱兴城泳装做大做强。”
在现实中,兴城的泳装人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坐拥美丽的渤海海滨,靠着乐观团结的拼劲,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加持下,这座“关外小城”摇身一变,成为掌握世界泳装风向的泳装名城。不同的是,过去,大家齐心协力让泳装从兴城走向全国;现在,兴城正在被世界看到。
这个会议一天提及AI 500次,最后的结论是什么?
新的增长方向在哪里?这是各个行业都迫切想知道答案的一个问题。
近期,2024 ITValue Summit 数字价值年会以“Ready For AI”为主题,两天的密集议程中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技术、业务、管理决策者一起头脑风暴、观点碰撞,由此诞生了一场高密度、高压强的深度交流。
从讨论的高频词中,我们可以看到“AI”、“大模型”、“数据”、“场景”是大家普遍关注的方向。但这仅仅是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与此同时,在水面之下,还有更为庞大的山体。
当前,大模型产业落地加速,从具体场景中寻找答案已经成为共识。同样,技术变现的卡点在哪里,也同样需要从一线从业者的体感和思考中寻找线索。
一个难题:AI的“最后一公里”
毫无悬念,“AI+大模型”是全场论坛分享和讨论中的高频话题,仅在大会第一天的主论坛议程中就出现超过500次。
大会主论坛核心围绕“AI时代的企业数智化架构”、“用AI重新定义千行百业”两大主题展开,此外还有七大主题闭门,共同深入探讨AI技术如何推动企业架构的智能化转型,以及如何构建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企业架构,并结合实际场景探讨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定义行业标准和业务模式,释放前所未有的业务价值。与会嘉宾从各自行业的实际应用场景和真实挑战出发,分享了不同领域的AI落地经验,也提供了跨界的视角和技术背后的思考。
虽然大多数嘉宾都认同AI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实施、AI技术的成熟度、以及AI带来的具体效益等方面,还是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策略。
“大语言模型的应用,一脚油门也许就可以做到95%的程度,但是我们不能把这样的应用当作一个传统IT系统上线,必须在技术上和工作流程上去处理这百分之几的幻觉,才能真正在业务中发挥作用。”小即是大创业投资合伙人杨巍表示。
从投入产出的数据来看,人们憧憬的AI商业前景也很难在短期内实现。今年,红杉资本分享的一项数据发现,过去一年内,AI公司购买英伟达GPU的花费已经超过500亿美元,但目前所有AI公司产生的营收总和却远低于这个数值(约30亿美元)。
“这意味着,AI行业的落地还在早期,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Killer App。”在格灵深瞳创始人、董事长、CEO赵勇看来,之前AI之所以落地难,主要原因在于交付成本高、有效数据少、泛化能力弱。
从早期百模大战的喧嚣,到如今行业应用开始生根发芽,短短两年多的时间,供需双方迅速达成一个共识:只有真正解决垂类行业深度需求的模型才有市场,才有人买单。但当前AI技术尚未成熟,如何尽快打通“最后一公里”是尚未突破的空白区域。在这一方面,先行多年的数字化的经验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在此次大会上,除了“AI”,数字化、场景、业务、技术等字眼也频频出现在嘉宾的分享和讨论中。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共识,分解其中不外乎技术与业务的融合,最终依靠落地场景实现真正价值。这也是数字化先锋企业们多年转型沉淀下来的经验,不断投入不断尝试,最终蹚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平安证券首席信息官张朝晖分享了通过“微卡片平台”实现组装式的无边应用开发,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他的技术团队以最专业的技术和思路沉淀出了一套低门槛、高效率的全员上手的开发平台,能够快速响应多样化的需求。
中远海科的“船视宝”可以说是“航运数字新基建”,基于航运数据中台,一方面形成了实时的远程监控、远程调度的基础能力;另一方面,基于服务航运行业多年来的业务经验,加上模型和算法的能力,可以监测,甚至预测一艘船的“健康”状况,并根据数据分析,帮助船舶经营公司提升船舶维修保养的辅助决策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对气象数据的分析,告知海运企业所属船舶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风险。
数字化转型的历程已经证明,新技术的迭代周期总是更快,但只有真正找到技术与业务的结合点并且深入下去,成熟应用的周期才会加速到来,而企业在数字化阶段经过了漫长的探索才进入这一阶段。AI技术应用也将是如此。
龙湖集团于2019年开始组建AI团队,核心要求是基于产品和场景,而不是基于项目立项,拆出900多个场景,分析哪些场景可以优先提效。龙湖集团CIO、千丁数科总经理李博的建议是,企业调整时会有颠覆式想法,制定目标往往有高倍绩效。因此,一定要把账、效率算在前面,业务和技术一起想路径,才能找到新的做法。
“技术只是基础,产品和场景才是应用落地的关键。”赵勇也表示,行业Insight跟行业数据一样重要。对场景、客户以及业务流程的深刻了解,还是极其有价值的,只有那些愿意躬身沉入到行业中的公司才能真正解决客户的问题。一方面把AI算法与特定行业场景深度融合的经验,是难以在短期内获得的;另一方面,跟很容易从开源数据学习到的语言信息不一样,视觉的东西没见过或者没做过就是不知道,只有深耕行业,才能积累到足够多的有效数据。大模型再厉害,也无法替代产品文化,未来优秀的产品经理和产品文化,对交付AI产品来说极其重要。
在酒店业,一些酒店已经开始利用AI进行数据分析、收益管理等,以提升服务质量与效率。AI技术也在个性化服务、模糊性选择、大数据分析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未来有望实现更个性化的客户定制和推荐。
尽管涌现出了众多的应用场景,但AI技术真正在酒店行业成熟落地仍存在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我个人认为AI对于酒店行业,已经具备作为生产力的条件了,但是对于决策者们来说,大模型‘幻觉’依旧是一个让他们有很大顾虑的问题。”中国旅游集团酒店控股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总经理周长坦言,此外生成式AI技术目前在酒店行业也没有能体现出很好的ROI。
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公司信息部总经理王雷也表示,目前还有大概50%的酒店行业的决策者们不相信应用AI技术能为酒店节约运营成本,而针对如何更好地推动AI技术在酒店行业的应用,他认为需要整个行业各方以及上下游共同努力,才能让AI技术在酒店行业中体现出更高的价值,才能切实推动AI技术在行业中的应用。
与此同时,现阶段企业想应用AI技术,除了软件、解决方案的采购成本,内部数据治理成本也是极其高昂的,在绿地酒店旅游集团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吴龙看来,随着企业内部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数据采集、治理的成本也就越来越高,而“数据”的成本也直接决定了企业应用AI的成本和难度,当难度提升时,如果这个技术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是“不可视化”的,或者说企业是看不到具体价值的,这也给企业应用AI带来了阻碍。
一个机会:数据仍是重头戏
“数据”也是本次大会中紧随AI大模型话题被谈及最多的词。数据在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新的生产要素,也是AI模型能发挥更好效用的基础。没有前期数据治理的基础、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投喂”给大模型,就无法对业务提升形成真实价值。
而且,当前各行各业都有深刻的经济环境体感,过去粗放式运营已经走不通,不管是精细化运营,还是向数字化转型和AI应用要成果,首要任务都是正视数据的价值。
以货运行业为例,2024年全国公路货运指数同比2021年降幅14.2%,同比2023年降幅2.6%。“随着市场格局的改变,以及需求的通缩,物流行业“下半场”的竞争会更加激烈。”G7易流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翟学魂坦言,当前城配物流生态正处于一个非常窘迫的阶段:司机收入低,频繁退租;租赁平台车辆维修成本高、保费成本更高;保险公司赔付率120%-130%……当需求下降,最基础的人收入下降时,整个产业面临所有人“全输”的局面。
如何打破困局,盘活行业?翟学魂展示了两组数据——高危司机的事故率是安全司机的20多倍,而且这些“高危司机”造成的赔款是安全司机的10倍左右。基于此,G7易流制定了一套“红绿灯”的制度,红灯代表高危司机,黄灯代表一般的普通司机,绿灯代表非常好的安全司机。通过包括工作强度(每天工作时间)、工作习惯、驾驶习惯等多维度数据的采集,加在一起,综合出得分,接下来会跟物流公司、租赁公司,包括车厂一起推动“红绿灯”改变过去循环。
“如果我们能够在窘迫的产业里,发现可以改变产业结构的稀缺的数据,并让这些数据形成闭环,产生飞轮效应,我们就有可能获得‘一线生机’。”翟学魂强调,数据本来就在那里,真正稀缺的数据是企业将所有数据集合在一起,产生了原本没有的洞察效果。
在更多行业,数据与AI的结合也正在打造飞轮。
秉承变数据为资产的理念,2016年开始,香港医管局打造了打造医疗数据底座和服务整合底座,并以此底座整合公立医疗和基层医疗服务和推动医疗创新,通过数据驱动改造医院的管理,并开发智慧医院产品和升级医院服务。例如,结合开发医管局30年临床数据打造人工智能及数据协作实验室,完成71个科研项目、与大学合作有450多位研究员参与研发,交付了34份研究报告。还以实时数据驱动和算法开发医院指挥中心,利用数据自主开发人工智能 支持服务数字化转型,开发了30多个大模型方案加速数字化转型。
马上消费CTO蒋宁认为数据与大模型的应用相结合,构建属于企业自身的大模型,是一项关键战略。例如,马上消费去年发布首个金融大模型“天镜”,目前该大模型在交互、分析以及决策等方面均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从关键技术点维度来看,蒋宁也认为数据生成,数据管理,原数据技术,大模型自动打标,以及大模型认证技术,都是未来大模型构建需要关注的关键技术点。
对于AI落地难,赵勇认为大模型带来的是一个构建行业AI应用的全新技术范式,理论上可以通过付出较少的成本,来高效解决长尾需求从而降低交付成本,通过通用能力来解决少样本数据的问题,同时大幅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但与此同时,他也提到当前模型发挥效用遇到的问题之一在数据方面。
“数据孤岛问题的形成原因之一是,客户不愿意将数据分享出来。我的建议是,如果想推动数据孤岛问题的解决,大客户最好直接找科技公司交付项目,不需要太多集成商作中间商去交付。这会增加数据流动的障碍。此外,模型训练需要非常多标注数据,今天人工标注成本依然很高,我们多年前就开始用自动标注的方式来处理数据。”赵勇说。
在“重塑用户数智化增长模型”主题闭门讨论中,与会的专业人士重点讨论了在消费成规模的零售消费企业的数字化过程中,数据是如何能真正为企业业务的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一位消费企业CIO认为,数字化工作的核心是交付数据,但是很多时候数据的质量并不稳定。一个突出问题是数字化部门用数据逻辑去理解业务实际情况时,往往放大了因果关系而忽略了相关性影响。因此,企业需要真正把信息变成知识才能产生实际的价值,并通过数智化的手段,实现自我价值的再生与复制,真正实现生产力的提升。
数据决策AI是实体企业最好的机会。中顺洁柔首席信息官杨森林表示,数字化起到的作用是拉通端到端的流程,解决效率问题。当所有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缺少先发优势,这时候找到痛点,点对点打爆,就可能获得市场先机。
在他看来,数字化就是一面镜子,真正反映的是业务流程、真实的业务数据是不是出了问题,而不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在数字化产品本身上。而AI和数字化并没有多大区别,一切以业务增长为目的,失去了这个最终抓手,很可能会变成被孤立的中心。
一个发现:保险成为融合创新的新战场
寻找新的生机,在ITValue Summit数字价值年会推动的讨论中有迹可循——在2023 ITValue Summit数字价值年会上,几十名险企、平台方、医疗机构及相关专家聚在一起召开了一场闭门会,大家立足于各自行业,共同就商业健康险的路径探索、数据获取、人群拓展等问题展开讨论。
当时,带病体人群的保险需求成为闭门会上各行业与会人士的关注重点,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多方参与,闭门会上的讨论没有停止——今年初,一款“肺康宝”保险产品已经在医疗服务管理平台和保险企业的合力推动下进入市场。
今年,2024 ITValue Summit 数字价值年会上同样举办多场闭门会,思路也是推动行业内各方共话行业创新可能,从中可以看到参与各方的强烈共识和跨界碰撞后的新机遇。
比如,在城市物流和长途物流领域,新能源车辆正逐渐占据优势,因其成本优势开始对价格产生重大影响。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车也在面临保险难题。G7易流以庞大的货运数据中的全新洞察,联合主机厂、保险公司及服务提供商等多方参与者,尝试以科技创新解决当前新能源车商用险的困局。
在“新能源商用车「科技降险」的飞轮如何转动?”闭门会上,参与各方深入探讨了影响道路交通安全和保险赔付率的多个因素,并从智能技术革新、意识提升和价值共管模式等方面探索,以优化保险定价、赔偿流程和提高车辆安全性。强调通过跨行业合作和科技创新,降低运营成本并增强客户满意度,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共识是,问题的核心并不是保险问题,而是安全技术水平的退步。不论是驾驶员群体更迭带来技能水平下降,还是新能源车的技术特性原因,当前整体运输行业的安全性出现了下滑。针对此,解决的方向也很清楚,即需要提升现有安全技术水平回到“原点”。
讨论中提到利用技术和服务创新来提高汽车安全性,比如通过数据分析和AI技术实现对驾驶员行为数据积累和评估,如安全地图和驾驶行为分析,提前预警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还强调了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以及制定合理的隐私协议的重要性,保证司机能接受并积极响应安全提示。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运营算法优化提醒机制,避免信息过载造成司机疲劳。同时,提到了一个具体的实例——通过视频分析确定事故责任,并有效与保险公司协调处理,展现了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将推出新的服务和产品,比如绿色会员计划,旨在构建更加完善的汽车安全管理生态系统。
万亿规模的大健康产业中,数字化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和创新,让医疗服务更加精准和便捷,让健康管理日益标准化和可触达。传统医疗体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正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多场景落地,逐渐校准出新的平衡,人作为其中的核心,也正从被动地位逐渐向系统中心靠拢,一种“新健康”模式已在酝酿。
在“乘「数」而上,拥抱新健康”的闭门会上,保险、医院、药厂等多个行业的专业人士重点讨论了以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发展议题。
随着AI技术深度赋能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与保险产业深度融合,一些新的场景也应运而生,包括药物使用的规范化、女性健康轻问诊、运动医学AI助理等等。
“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了一批医疗企业,但没有实现关键突破,因为核心的医生资源仍在院内。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以期待真正的AI医生出现。”壹生检康创始人兼CEO王强宇表示,AI医生是大模型皇冠上真正的明珠。针对女性健康轻问诊,壹生检康的“中医大模型”,用户通过AI医生问中医,已基本实现中医辨病和辨证,在一些场景下准确率达70%-80%。
今年以来,大模型进入医院的势头渐强,医疗垂域大模型厂商正在争相打造自己的样板医院。但医疗行业的特点是诊疗严肃性和过程不可逆性,这也是AI技术落地的难点所在。业内人士指出,比如在具体的数字化技术应用环节,尽管医护人员在大规模使用无线生理信息采集仪器去病房采集指标,结果可直接传输至电子病历,但医护最终仍要做人工测量,因为医院有一条底线,追求绝对安全。这决定了医院对AI软件和设备的需求很大,挑战也很大。现场来自医院和保险等不同领域的企业人士也提出了各自视角的期待和想法,我们也期待在未来一年间看到新的变化。
在上述领域之外,还有零售、出海、大型企业AI应用多个领域都有丰富的跨界碰撞和思考,不同角色的行业人士在交流中有了新的收获,这也在不断印证着一条新的路径——本次大会上发布的2024年《数字化转型新思》报告也显示,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渗透率的提高,技术和业务交互驱动特征会更加突出,而技术与业务间的融合程度也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
钛媒体集团联合创始人、ITValue发起理事、钛媒体研究院院长万宁指出,企业数字化是在业务与技术交互驱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有时候是因为技术发展,推进了业务的进步,更多是业务的需求,促成了技术的进步。”他强调,“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都是由业务线与技术线‘双螺旋’相互交错驱动完成。”
在数字化转型中如此,未来AI技术应用也是一样。如何做好技术与业务融合交互驱动,创新增长,不仅是企业接下来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各方合力推动行业进步的共同方向。
作为每年一度思想盛宴的组织者,ITValue也是二十年如一日,深度参与到信息化、数字化以及今天智能时代的变化中,持续推动深入、跨界的交流和探索创新商业机遇。
对于所有企业而言,企业的数字化变革和改革都不是一次性完成,需要渐进式的推行。过去多年的数字化转型阶段如此,未来AI时代也依然如此。不必为没有踏上第一班新技术列车而过度焦虑,也不必被新技术泡沫期的狂热裹挟投入不必要的成本。尤其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长远打算、持续投入,以技术与业务间的相互融合为主线,是商业创新成功的关键。
我们期待2025 ITValue Summit 数字价值年会上看到更多新老朋友们分享AI深入各行各业的实践,也期待更多企业在这里收获和重塑增长。(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