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7 08:25:13|已浏览:16次
关陇集团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关陇集团”是什么?“关”是指陕西关中地区,“陇”是指甘肃陇山。“关陇集团”就是指关陇地区活跃的军事政治集团,这个概念最早是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
“关陇集团”的崛起“关陇集团”的最初形成,要追溯到南北朝时代北魏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改革。他用非常强硬的方式推行“汉化”改革,甚至不惜将首都从山西大同迁至河南洛阳。有改革就会有反对派,北魏内部反对汉化的鲜卑人就选择留守在西北地区守卫边境。随着汉化改革的推进,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慢慢向儒家文化转变。而反对汉化的那些人反倒被讥笑为“莽夫”,逐渐被边缘化。当矛盾到达一定程度,边境的鲜卑贵族们便抱团儿形成了割据力量,发起叛乱。
这个在叛乱中崛起的鲜卑人贵族集团就是“关陇集团”,在集团中做大了的宇文泰建立了北周,而隋文帝杨坚又通过联姻,得到关陇实力最强的独孤信支持,建立隋朝。唐高祖李渊的母亲也是独孤信的女儿,是大隋独孤皇后的亲姐姐。
所以,隋唐的统一,都和“关陇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质上,隋唐是关陇集团内部的权力流转,是中国古代贵族政治的缩影。
古代贵族政治
贵族政治,顾名思义,它是指由少数身份显赫的人掌握政权的组织形式。它往往是以血缘关系为依托,采取世袭制的传承方式。古代,无论东西方,它是一种最常见的政治形态。
隋唐之前,贵族政治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是主要基调。对于这种政治形态,历史上有很多词来描述,比如“高门、世家、门阀、望族”等等,虽然这些词五花八门,但它们的本质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贵族。仅仅听这些名字,你就能感觉到:这些人一定不是普通的平头百姓,而是由一代代的权力垄断形成的大家族。
早期的官员大多是通晓儒家经典的人。而他们对这种儒家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往往只通过家传,也就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儿子。这样,经过一代代的沉淀,就形成了最早的贵族。贵族拥有大量土地,往往利用中央的权力来维护他们在地方的势力。但随着中央势力的衰落,他们就只能靠自己了。江山取谁的姓,取决于贵族中谁的势力足够大。隋文帝杨坚能够深刻体会这一点,他自己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为了终结这样的命运,让杨家江山能够长久,隋文帝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科举制度。
在隋唐以前,官员的选拔一般采用“察举制”。也就是说,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和选取人才,然后向上推荐。但由于地方贵族对权力的垄断,这种“察举”往往只看门第出身。也就是说:最后能做官的人,总是那些大家族的人,权力还是在贵族体系内流转。所以,在隋文帝杨坚掌权以后,开始推行“科举制”。所谓“科举制”就像今天全国统一考试,出题的标准和阅卷的权力都在中央。这就相当于把地方“察举”官员的权力上收了,也变相地把地方贵族的权力网络切断了。
不过,贵族集团树大根深,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连根拔起的。用力过猛容易被其反噬,所以隋炀帝用力过猛没得到善终,也没落得个好名声。
官僚制度的崛起——“关陇集团”退出历史舞台唐朝官僚制度的崛起,加速了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唐朝延续了隋朝的科举制,任命庶族官员来削弱贵族势力。但庶族势力想出头,难免要与贵族势力进行一场明争暗斗。而武则天的出现,给了庶族子弟一个翻身的机会。
唐高宗李治时期,关陇贵族的最有势力的是长孙无忌。平时,没有靠山的庶族子弟,面对长孙无忌的嚣张跋扈,敢怒不敢言。武则天明白这一点,为了扳倒长孙无忌,她开始笼络庶族的寒门子弟,组成为自己的政治同盟。这些人被称为“北门学士”,其中范履冰、刘祎之这些人,还一直做到了宰相。
在武则天登基后,通过酷吏政策,削减皇室和传统贵族的力量。“关陇贵族”从此淡出政治舞台的中心,庶族官僚集团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所以才有了刘禹锡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后,关中的贵族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直至晚唐后“关陇集团”在政治舞台上彻底消失。
[db: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