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首昱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首昱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 >  现在比开发商惨的,是设计院 公司展馆展厅设计|原筑展览展馆设

现在比开发商惨的,是设计院 公司展馆展厅设计|原筑展览展馆设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10-10 15:10:54|已浏览:25次

现在比开发商惨的,是设计院 公司展馆展厅设计|原筑展览展馆设计系统的能耗为什么比较高 

现在比开发商惨的,是设计院

设计行业和地产息息相关

但不知道大家是否关注过它近几年的消息,我先给大家稍微过一下今年的

二月初,上海某宝字头央企设计院子公司宣布解散

与此同时,杭州某设计院宣布停工停产

前一个月,广东某顶级设计院建筑所宣布暂停运作

……

图片来源:网络

以上仅仅是最近流传出来的消息

近几年设计行业的惨状简直是不绝于耳,今天这个倒闭,明天那个转让

虽然从住建部公布的截止到2023年的宏观数据来看,设计企业数量增速趋缓,但依然在上升

但江苏省最近发布的一份针对省内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调研报告指出

2023年,受调研企业中有57.8%的企业现金流较2022年同比下滑,其中多数企业下滑幅度集中在15%以内

其中,建筑设计企业的流动资金更为紧张,有近半数企业甚至无法支撑 3个月以上的正常运营

而在外部可以看到的就是,有不少人预测说,等着吧,2024年的企业数量一定会下滑

那么如今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我找了十几个曾经或依然奋斗在设计一线的前辈朋友聊了聊

结论是,惨,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注:设计行业细分条线有很多,本文了解到的主要是建筑设计行业的情况

01

当年乘风飞得越高的,摔得越惨

无论如何,建设需求陡降而设计方供给过剩,大概是目前可以达成的共识

这是我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找到的数据。虽然并非最新数据也不够精确,但可以对行业情况有一个大致印象

微观来看,这二者之间的差距已经大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之前见一个在上海某大院设计一线工作的朋友,他说现在的情况就是用各种方式抢项目,抢到的还能喘口气,抢不到就完蛋

而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业务极度依赖房地产,甚至一度被房地产“包养”的设计院们

重则直接解散

例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碧桂园,其下属腾越、博意建筑设计院的一些分院被爆整体解散

而根据一些自媒体披露的内部消息,即便不解散,也会经历整组的人员裁撤,以及降薪

我去天眼查上看了下这两家公司目前的情况。在腾越和博意显示分支机构分别为73家和30家,下图看不全,我数了下其中处于注销状态的分别为4家和22家

有的则是全部转让

例如今年动静最大的,是曾跻身千亿民营房企及绿色科技地产先行者的朗诗集团,以800万的底价,挂牌转让旗下设计院100%股权

要知道鼎盛时期有的设计院的转让费可以达到三个亿

从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来看,这个项目已不可查;而根据天眼查,公司最近一次大股东变更依然是2019年

究竟是朗诗集团改变了主意还是无人接盘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其他动态来看,这个设计院未来将向设计服务方向转型

为什么这类设计院死的最快

是因为作为技术支持,过于依赖母公司的投喂,从而失去了自我造血的能力

也就导致母公司式微后,其命运必然是跟着衰落

实际上2016年,就有在地产设计院供职过的设计师指出,不少地产下属设计院,生存状况都不理想

“由于地产业务的萎缩,设计公司规模,人员数量都不是太大,有难以为继的趋势”

有从业者曾经指出,从相对成熟的欧美市场来看,房地产公司并没有下设一家设计院的必要。那么国内这类设计院是怎么出现的

除了合作起来更顺利,这或许还与当年建设的狂热造成的设计资源供不应求有关

“我还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深圳的一家设计院工作时,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拎着装有现金的蛇皮袋等在会议室,一手交图一手交钱的场景”

房地产下属设计院之后,就是那些以住宅项目为主的民营设计大院

就拿国内某龙头举例。在我朋友供职的2019年,这家公司的人员数量还在700左右,目前这个数量是200

这些大院多成立于2000年前后,借房地产开发红利期完成了快速成长。专攻住宅,则因为这类项目相对简单,而且周转速度快、来钱快

有设计师如此形容那个时代的氛围:国内住宅太好卖,以至于开发商根本不在意设计

现在不一样了。在某住宅大院一线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现在每个项目基本都要求做户型迭代

“既要比周边竞品好,又要比开发商自己上一个项目好,还要在示范区搞花样”

但是受住宅项目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影响,即便已经成为龙头,对于开发商来说,各大院之间也没有什么差异性。因此在住宅项目变少、且越发卖不动的当下,一手裁员,一手通过卷户型、价格和时间抢项目,这两个现象就出现了

“地产命悬一线,拿人命吊着加班,毫无意义”

除了以上两种,倒下的还有那些在红利期疯狂扩张子公司揽项目、甚至靠收挂靠费盈利的设计院

例如曾被业内扒出来的某设计公司,成立于2017年,曾定下未来五年在全国每个城市(含县城)至少达到2862个分公司的发展目标

目前这家公司的官网显示其分院超600家,天眼查这个数字则显示为487。而它或许没有机会实现这个宏大理想了

去年,这家公司关于注销和回收分公司的内部文件流出。写文章时我粗略扫了一下,目前至少六成子公司已经被注销(本来想数一下具体数目,但是400多个实在是数不过来)

以上就是当下我了解到的,设计行业最为惨烈的一个切面

而它的下滑一直在加速。我有一个朋友的经历能生动体现这个速度:

2019年他本科毕业后进入某市院做建筑师,两年后出国留学,直到去年再次进入某大院。然而仅仅两年过去,市场已经差了很多

我女朋友问我,为什么读个书回来还不如以前

我说,因为我提升的速度比不上行业下降的速度

想笑但是笑不出来

02

但实际上有相当比例的设计院,日子依然是正常过的

这一论断目前没有宏观数据统计可以佐证,但可以参考一个曾经在某大院一线工作的前辈给出的数字

20%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日子正常过”,是指收支相对健康、还撑得下去,并非完全不受行业影响

实际上即便是他们,往往也要靠借钱,弥补回款困难的窟窿

而这类设计院,往往有这么几个特征:

第一,本身体量大,从设计到拿项目能力到成本管控等等综合实力强

第二,业务中包含大量甲方为各级政府的公共建筑项目,住宅项目的开发商也相对优质

和上文提到的以住宅设计为主的设计大院不同,在这些设计院眼中住宅项目“单价低,事儿多”,会控制这类项目数量,因而受当下形势的冲击较小

另外让我惊讶的是,除他们外,还有一些可以被称为“过得不错”的设计团队

例如不止一个人提到的改造和历史保护业务,被形容为“如火如荼”

改造业务背后的推动力不再是资本,而是政府。就在今年5月,中央财政首次定向补贴144亿,推动15座城市进行城市更新

而做历史保护项目的团队的忙碌程度,甚至被一位业内前辈拿来和之前最火热的建设时期相比较

“活多得做不完,人都不够用,跑到我这里来要实习生”

我从做这一业务的朋友那里印证了这个说法。坏消息是竞争也只是相对较小,同样天天卷着加班

还有一种,是做小项目的小团队

这里的小项目,例如做小房子或者室内设计改造;团队规模则是可能不超过五个人

和大公司相比,他们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回款快,成为了当下的优势

最后一种,是在前序的建设狂潮中积累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的设计团队

一个日常接触许多设计团队的朋友告诉我,在当下,即便是圈内的一些明星事务所也没什么活儿;而有一家事务所,或许是由于其设计风格的独特,日子过得还不错

我去这家事务所官网看了看,果真如此。单2024年这半年,已经有一个建成、两个在建,还有一个刚完成设计方案的新项目

设计足够独特,并靠之前的时间积累下先发优势和口碑,在当下的市场上找不到同类竞品,自然可以过得好。上文提到的专攻住宅的设计院则是提供了鲜明的反例

实际上,不可替代,也是目前不少设计师心目中,未来的设计团队应该具备的特质

03

房地产行业正处于一个转折期,设计行业的大浪淘沙同样在进行中

刚刚过去的那个大兴土木的时代,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亿万企业,推高了房地产相关一切行业的薪资,也吸引来了怀着各色目的的人们

如今到了潮水退去的时候

无心深耕、没有特质的团队会被淘汰,而那些坚持下去、建立起不可替代的则代表着未来

随着产品主义趋势下、越来越多愿意为设计付费的开发商出现,设计师的时代,或许才刚刚开始

但期盼未来的设计师能够拥有更健全的执业环境

在此感谢所有和我讨论的前辈和朋友

发布于:上海


公司展馆展厅设计|原筑展览展馆设计系统的能耗为什么比较高

举办展馆展示活动时候,对于展馆的环境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展馆的各项室内参数要求也非常高,对于室内空气的净化、空气的流通和空气的质量要求都一有个很高的标准,各个房间功能的效果和管理要求也很复杂。

对于展馆中空气的管理系统要有完善的设计,由于参展人员流通比较频繁,对于展示区域空气质量的要求、换气的次数和空气的流通空间都要有通常都要有严格的要求,这就对空气控制设备、过滤设备以及流通设备的消耗比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展馆设计中新技术的引入是必不可少,各种多媒体新科技的采用,就会加大这个空间散热设备的增加、各种照明设备的增加等能耗的增大,对于展馆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这些额外能耗的产生,就要做好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能耗的浪费。

多媒体展示设备的能耗问题,我们可探索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供电,或安装能量回收系统,将设备运行中产生的热量转化为电能再次利用。此外,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其处于最佳运行状态,也是减少能耗、延长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

未来的展馆展示活动将更加注重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通过科技创新与绿色理念的深度融合,我们不仅能打造出令人震撼的展示效果,更能为保护地球环境贡献一份力量,让每一次展览都成为一次对美好未来的期许与践行。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