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08:57:11|已浏览:16次
稳“三农”压舱石 助农业现代化 ——庆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稳“三农”压舱石 助农业现代化 ——庆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原标题:稳“三农”压舱石 助农业现代化 ——庆阳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
累计完成春播农作物面积424.5万亩;一季度实现一产增加值12.7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948元……
按照省委提出的“庆阳要在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作标杆”要求,今年以来,庆阳市以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为统揽,坚决守牢确保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加力构建“三元双向”循环农业新格局,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严守春播关口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全市193万亩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86.1%,30万亩冬油菜一二类苗比例88.3%;全面完成165万亩顶凌覆膜任务,春播粮食作物面积311.5万亩。
一季度,庆阳市向县(区)分解下达360万亩春播粮食、33万亩油料作物、125万亩经济作物春播任务,累计完成春播农作物面积424.5万亩。
守牢春播关口的同时,全市聚焦苹果产业“双二百亿”目标,实施百万亩优质苹果基地改造提升行动,提质改造老旧果园5.6万亩,新增“两减一增”果园8万亩,新建山地果园示范点16个。扩大“春提早”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生产规模,加快推进10个百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蔬菜面积达到43.7万亩,产量达到6.48万吨。持续扩大道地中药材和中药材仿生栽培规模,完成播种面积30.8万亩。
为壮大现代规模养殖,庆阳市落实“断奶羔羊、育肥羊双保护价”“见犊补母”等到户奖补政策,全市新增规模养殖场4户,建成投产正宁、宁县东方希望6.25万头生猪育肥场3个,西峰区彭原1.12万头生猪观光育肥场全面建成投产。一季度全市“牛羊猪鸡”出栏量分别达到6.04万头、60.86万只、20.38万头、1004.94万只。
全市落实“订单种植”“保护价收购”等措施,持续巩固提升原有食用菌生产基地27个,新建生产基地11个、大棚1179个,大棚数量累计达到3282个,生产菌棒5209万棒,产量达到7348吨。
为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全市将衔接乡村振兴补助资金70%用于农产品加工,培育营收1000万元、2000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各3家,引培产业化龙头企业7家,新增“企转规”入库企业1家,新建畜禽屠宰加工生产线3条。完成“庆阳苹果”银川-上海高铁冠名,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
紧抓项目引擎
科技示范赋能发展
西峰区招引华蕈(甘肃)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香菇种植、数字交易等于一体的香菇全产业链项目;华池县建成“一园三片区”食用菌基地,城壕片区实现吊袋集约化、山庄片区实现生产自动化、林镇片区实现种植数智化……
今年以来,庆阳市围绕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链等重点工作,谋划论证农业农村项目1280个,入选市级重点项目38个,筛选并向上争取农业农村重大项目20个。甘农蘑力食用菌全产业链、甘肃圣越1.2亿白羽肉鸡全产业链等38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复工,39个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项目开工建设20个。
为赋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全市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加快舍饲肉羊专门化新品种选育、矮化自根砧苹果脱毒苗木繁育和食用菌菌种培养研发;完成早胜牛保种场和陇东黑山羊保种场草羊棚基础设施建设;自主选育的2个鲜食玉米新品种庆科糯6号、庆甜糯12号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已正式向全省公告;持续推进12个农业科技示范乡镇创建, 加快35个核心示范村、17个万亩(万头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建办粮油生产、产业培育、复种套种等农业科技示范点161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45个、新技术38项,农业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全市还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百千万”工程和“头雁项目”培训计划,培训市、县、乡、村农业统计人员10期1573人、高素质农民12期732人,选派1046名农业科技人员下沉一线蹲点服务、指导实践。
立足和美乡村
经营主体带动增收
一面面文化墙绘出乡风文明新画卷,一个个农家书屋成为群众文化“加油站”,一条条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走向文明新生活……在庆阳大地,一幅幅和美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庆阳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八改”工程,指导县(区)实施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做好创建村庄遴选和“5155”乡村建设,全市完成56个省市级乡村建设示范村遴选申报工作,谋划实施项目230个,目前开工建设75个。
为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全市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新改农村卫生厕所657户,完成问题厕所整改251户;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回收利用废旧农膜1.83吨,处理利用尾菜1.79万吨,综合利用畜禽粪污232.15万吨。
全市实施村庄清洁大扫除行动,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719.4吨、村内塘沟362口、畜禽粪污2751吨,依法拆除烂房烂墙烂圈、废弃厂房棚舍2636处,整齐堆放秸秆、柴草、农机具等生产生活资料1.1万处,乡村风貌明显改观。
为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全市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持续强化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五有”合作社占比达到62.81%,联结小农户占比37.89%,新培育家庭农场81个,累计达到6177个。积极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行动,争取省级农业生产托管项目16万亩、资金1280万元,完成项目实施2.43万亩,新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7个。深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一季度全市村均收入达到4.97万元。(庆阳融媒记者 路世玲)
农业经济保持平稳运行
眼下正是玉米夏季田管的关键时节,安徽省亳州市农民抢抓农时,开展除草、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工作,确保秋粮增产增收。图为7月25日,在亳州市谯城区双沟镇三官村,农民驾驶植保机械对玉米进行管护作业。刘勤利摄(人民视觉)
今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钦州市税务局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通过线上辅导和线下走访等方式,辅导涉农企业便捷开具发票和申报享受优惠政策,将政策红利、便民举措送进企业、送到乡村。图为近日,该局税务工作人员来到广西钦州一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了解火龙果生产销售情况并进行涉税辅导。肖玉根摄(人民视觉)
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2.5%,创历史新高;猪牛羊禽肉产量同比增加29万吨,肉蛋奶总体供给充裕——今年上半年,各地区各部门持续加大农业生产支持力度,农业经济呈现诸多亮点。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总体看,上半年,我国夏粮取得丰收,农业经济平稳运行,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奠定了坚实基础。
夏粮已获丰收
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95.6亿斤,比上年增加72.5亿斤。“这是近9年夏粮增产幅度最大的。”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韩俊说。
韩俊分析,今年夏粮能够获得丰收,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面积稳住。去年各地积极应对秋播的不利条件,实现了应种尽种。夏收小麦面积3.46亿亩,在历史高位上再增加47.5万亩。二是单产提高。今年夏收小麦亩产提高10公斤,增长2.6%。经测算,单产提高对夏粮增产的贡献率超过90%。
韩俊表示,近年来农业农村部聚焦玉米、小麦、大豆等主要粮油作物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比如对小麦集成推广了深翻整地、播后镇压、水肥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在关键农时全覆盖实施“一喷三防”,抓好病虫害统防统治、应急防治,夏收期间组织60多万台联合收割机跨地区作业等,增产、减损协同发力,取得良好成果。
夏粮已获丰收,秋粮形势如何?韩俊介绍,根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秋粮面积比上年稳中有增,作物长势总体正常。目前,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高于去年,但是成灾面积同比减少600多万亩。
当前正值防汛抗旱的关键期,也是秋粮作物产量形成的关键期。韩俊表示,将时刻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旱、救大灾,尤其要盯紧主产区和重灾区。加快灾后农业生产恢复,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人员下沉一线,进村入户蹲点包片,精准精细指导服务,奋力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4712万吨,同比增加29万吨,增长0.6%。其中,猪肉、羊肉产量有所下降,牛肉、牛奶、禽肉、禽蛋产量稳定增加。
“上半年,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司长王贵荣说,生猪出栏同比减少,存栏环比有所增加;牛羊生产较为稳定,牛奶产量供应充足;家禽生产稳步发展,禽肉禽蛋产量增加。
从具体数据看,上半年,猪肉产量2981万吨,减少51万吨,下降1.7%;牛肉产量328万吨,增加12万吨,增长3.9%;牛奶产量1856万吨,增加62万吨,增长3.4%;禽肉产量1182万吨,增加70万吨,增长6.3%;禽蛋产量1703万吨,增加45万吨,增长2.7%。
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王乐君表示,目前生猪产能处在绿色合理区域,下一步要盯住3900万头的能繁母猪保有量这个调控“总开关”,抓好产能调控和政策保障等配套措施,努力确保产能稳定在合理区间。对肉牛和奶牛,引导养殖场户优化调整牛群结构,适度淘汰老龄和低产牛,使生产发展与市场需求更好匹配。指导各主产省落实好生鲜乳增量收购补贴和喷粉补贴等纾困措施,推广节本增效饲养模式。
“还将大力推进畜牧业设施化、组织化、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王乐君说,推动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鼓励企业通过订单生产和签订购销合同等方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养殖场户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深入实施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持续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促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今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过渡期的第四年。上半年,脱贫人口务工就业达到3274万人,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全国脱贫人口务工就业总规模连续3年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脱贫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是14051元,到2023年已经增加到16396元,增速持续超过全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韩俊说:“3年多来,我们保持帮扶责任、政策投入、区域协作、工作体系总体稳定,各方面协同发力,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已有60.4%的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风险,其余的也都落实了帮扶措施。
“我们将持续发力强化产业帮扶和就业帮扶,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韩俊说,产业方面,保持中央财政衔接资金用于支持产业发展的比重要稳定在60%以上,根据脱贫地区的实际情况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就业方面,目前务工收入占到脱贫群众收入的68.7%,这方面要用好劳务协作、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千方百计拓展脱贫人口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确保务工规模稳定在3000万人以上。(邱海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