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首昱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首昱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 >  【农业地理】我国的三种立体农业模式,高考地理中的农业专题系列

【农业地理】我国的三种立体农业模式,高考地理中的农业专题系列

来源:网络收集仅供参考

2024-10-09 08:52:31|已浏览:7次

【农业地理】我国的三种立体农业模式,高考地理中的农业专题系列! 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三秋”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强调 坚决打好“三秋”农业生产这场硬仗 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农业地理】我国的三种立体农业模式,高考地理中的农业专题系列!

立体农业是指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的一种种植(养殖)方式。因地制宜是立体农业的特点。

目前我国的立体农业分为三种模式:(1)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为代表的南方低山丘陵区: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2)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3)黄淮海平原的鱼塘-台田模式。其中第一种是狭义上的立体农业,后两种是广义上的立体农业。

01 南方低山丘陵区立体农业

江西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模式属于丘陵山地立体综合利用模式的一种。针对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立体气候”,依据不同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空间的多层次性,合理布局农、林、牧、渔、副业的农业模式。

千烟洲气候湿润,降水多。丘陵山区耕种易发生水土流失,适宜发展林业、人工草地;缓坡和平坦的谷地,土层深厚,不易水土流失,适宜发展耕种业。地势低洼处,易积水,出现洪涝,适合养鱼。

由山顶至山谷依次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是一种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

02 珠三角基塘农业模式

珠三角的基塘农业,是水体立体农业综合利用模式典型的代表。

针对地势低洼、降水丰沛、易发洪涝灾害的特点,挖洼地为鱼塘,将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塘中养鱼,基上种桑、甘蔗、果树和花卉,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这种模式起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避免洪涝灾害的作用。

桑基鱼塘顺应当地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发展桑基鱼塘,因地制宜;增强了农业生产应对旱涝等灾害的承受能力,提高了物产的稳定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了当地资源环境承载力,满足人口发展需求。

03 鱼塘-台田模式

鱼塘-台田模式主要针对华北地区,地势低洼,渍涝严重,土壤盐碱化现象,适合开挖鱼塘积水发展渔业。

同时挖出来的土堆积到田面而抬高地势,在台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又能增加台田的地下水埋深,利于地表水下渗,从而降低台田地表的盐碱化程度,以达到改良华北地区的中低产田的效果。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一、高床垄作法的作用:

1.起垄后土壤疏松,土层变厚,利于作物生长;

2.增加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

3.利于旱季灌溉,雨季排水;

4.增大昼夜温差;

5.垄台阻风,利于集中施肥;

6.低温时,垄沟注水可减少低温冻害影响。

二、某地农产品种类多的原因:

1.地域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

2.纬度低,热量充足,利于作物生长

3.地形起伏大,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4.人类活动影响。

三、轮作的好处:

1.防治病虫害;

2.均衡利用土壤养分;

3.调节土壤肥力;

4.减少农药化肥使用,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5.利于改善作物品质,生产绿色食品。

四、间作和套种的作用:

1.有利于改变农作物单一的局面,实现农业生产结构多元化;

2.提高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加农民收入;

3.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4.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一地多用;

5.增加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6.形成有利于另一种作物生长的小气候。

五、套袋技术的作用:

1.增加果面光洁度,提高品质,提高经济效益;

2.避免污染,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残留;

3.保持果实新鲜度;

4.减少鸟类啄食;

5.防止强光灼伤果实表皮。

六、农业污染的来源:

1.过度适用化肥;

2.温室农业废旧塑料白色污染;

3.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

七、其地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

1.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活水平;

2.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八、地膜覆盖的优点:

1.保水:减少水分蒸发

2.保土:减少(风、流水)对土壤的侵蚀

3.保温:减少地面热量散失

4.抑制杂草生长和病虫害

5.增加反射光,利于瓜果着色

九、秸秆覆盖的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弱风力,减少土壤侵蚀;

2.积雪保墒;

3.提高土温,防止冻害;

4.抑制土壤盐碱化;

5.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十、鹅卵石对作物的影响:

1.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积累;

2.防止水分蒸发,利于地表水下渗,减轻次生盐碱化

3.减少土壤侵蚀,保持土壤肥力。

十一、某地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1.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生态问题(盐碱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2.人类过度投入农药化肥造成农产品污染

十二、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2.加大科技投入,科技兴农;

3.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4.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知名度;

5.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

6.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发展生态农业。

十三、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1.农产品的产量规模;

2.品种的独特性稀缺性;

3.农产品的质量品质;

4.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

5.上市时间(早或晚均有优势)。

十四、影响农作物品质的因素:

1.气候条件: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利于有机质积累

2.土壤条件:土壤肥沃,土层厚含有某种微量元素;

3.病虫害少:温差大/气候干旱/低温;

4.绿色生产,水质好,污染小

5.技术条件:优质品种,技术先进。

十五、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

1.光照(强度,时数);

2.热量及昼夜温差;

3.降水(强度、季节性);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气象灾害。

十六、某地区农业远离市场的原因:

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2.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十七、农作物的复种指数:

1.俄罗斯复种指数低:纬度高,农业生产的热量不足

2.中国复种指数高:纬度低,热量条件好,人均耕地少

3.澳大利亚复种指数低: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混合农业区,小麦牧羊交替进行,实行休耕轮作制。

十八、山谷风对农业的影响:

1.谷风将山谷温度较高的气流带到山坡,增温,使山坡上果树发芽开花期提前

2.夜间,山风从山顶吹向山谷,降低坡面温度,减弱呼吸作用,有利于植物养分的积累

3.增大坡面昼夜温差,有利于作物有机质积累

4.谷底易发育河流,水汽充足,吹谷风时,水汽易成云致雨,多雨雾天气,有利于坡面作物生长。

十九、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方向

1.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绿化,有计划退耕还林还草,改善生态环境。

2.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多种农村经济,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民收入。

二十、循环农业的作用:

1.减少废弃物,提高利用率。

2.沼气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砍伐树林。

3塘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减少土地退化和污染。

二十一、发展"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等等的效益

案例1:南方低山丘陵发展"立体农业"有哪些效益?(土地潜力、农民收入、生态)

①低山丘陵面积大:有利于充分发挥低山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②人多地少:有利于减少耕地的压力、安置闲暇劳力,增加农民收入;

③生态环境脆弱:有利于改善环境,建立良性生态循环。

二十二、某农产品综合产业链的作用(意义):

1.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2.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3.拓展了农业产业链,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4.有利于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等。

二十三、生态农业园的好处?

1.延长产业链,增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

2.促进餐饮、生态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3.增加社会就业;

4.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使用沼气能源,植被破坏少;使用有机肥料,实现绿色优质。

5.果、草套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十四、分析发展生态农业——新型农业的意义

1.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挖掘了生产潜力;

2.调整了产业结构,建立良好的生产结构;

3.发展了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4.保护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5.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了综合利用。

二十五、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现问题)

案例: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北方干旱荒漠化地区)生态退耕,扩大森林、草原面积,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2.(南方暴雨山区)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护水土;

3..(河流中下游洪涝区)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水循环活跃;

4.(人地生态系统)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二十六、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案例1:温带季风气候(黄准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影响:

有利条件: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③地形平坦,利于大规模生产;④土质疏松,适于棉株根系向深处伸展。

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案例2:孟拉国人口稠密,在地形、气候条件下,大部分地区形成的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说明该国气候、地形对发展该类型农业的不利影响。①雨季降水集中(暴雨),地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

②(在水稻生长需水量大时,热带季风气降水变率大)如果雨季来迟、去得早(或降水偏少),形成旱灾。

二十七、农业中的塑料薄膜应用

在农业生产中,常会用到塑料薄膜。地膜覆盖栽培又叫护根栽培,就是将一层薄膜铺设在地表以促农作物生长的一项现代农业技术,能起到保温、保湿、防止土壤板结和肥料流失、灭草、防虫等综合作用,从而改善和调节农作物核心生存的土壤环境,可以使农作物成熟早、品质好、增产。

1.农业中塑料薄膜的主要作用

塑料薄膜在农业中的作用主要有"提高土温、保持土壤水分、保持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光照、抑制杂草"的作用,并可使农作物达到早熟的增收目的。

地膜有无色与有色之分,无色地膜即透明地膜,透光率和热辐射率达90%以上,广泛用于低温、保温、增温上。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有色地膜已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薄膜有的直接覆盖在地表,也有的是以大棚的形式出现。

2.各种颜色膜的应用

(1)乳白地膜主要作用:抑制杂草。可较好地解决透明地膜覆盖草害严重的问题。

(2)绿色地膜的作用:是除草为主、增温为辅。因为绿色地膜对自然光透射有选择性,能抑制杂草叶绿素形成。绿色地膜热辐射透射率明显不如乳白地膜,但比黑色地膜明显要高。

(3)黑色地膜的作用:可以除草降温,还可用于瓜菜的软化栽培。黑色地膜在阳光照射下,本身增温快、湿度高,但传给土壤的热量较少,故增温作用不如透明膜,白天还有降温作用。由于它不透光,因而除草效果显著。

3.地膜覆盖的作用:

(1)冬春提高土温,防止冻害;

(2)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土壤营养,(防止日晒雨淋,水土流失,微生物活动活跃,加速分解有机质);

(3)减少水分蒸发,保水;

(4)增加光照强度,促进光合作用(小水珠和薄膜增加放射光照强度);

(5)防止土壤盐渍化(水盐运动的方向是向下的);

(6)抑制杂草生长;

(7)防风。

4.秸秆覆盖对春小麦的改善作用:

(1)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减少土壤侵蚀;

(2)保留冬季积雪,减少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

(3)秸秆覆盖,提高土壤温度,减轻春季冻害;

(4)抑制土壤盐碱化发展;

(5)秸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

发布于:广东


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三秋”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强调 坚决打好“三秋”农业生产这场硬仗 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转自:农视网

9月2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三秋”农业生产工作视频会议,部党组书记、部长韩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实抓细秋收秋种各项任务,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坚决打好“三秋”农业生产这场硬仗,确保秋粮丰收到手,奋力夺取全年粮食和农业丰收,夯实明年夏季粮油生产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

会议指出,“三秋”生产既是今年粮食生产的收官战,又是来年夺丰收的第一季,必须毫不放松抓紧抓实抓好。今年秋粮面积继续增加,当前在田作物长势较好,夺取粮食和农业丰收有良好基础,但也面临农业灾害威胁等困难挑战,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深刻认识抓好今年“三秋”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周密谋划、扎实有力抓好秋管秋收,不误农时推进秋播冬管,确保秋粮颗粒归仓、丰收到手,冬小麦、冬油菜种足种好,坚决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

会议强调,要抓住最后的窗口期,精心抓好秋粮后期田管,持续落实稳产增产关键措施,努力增加粒重、提高产量。要全力抓好秋粮收获,密切跟踪天气变化和秋收进展,发挥好农机主力军作用,强化机具组织调度,协调保障运输畅通,持续抓好机收减损。要千方百计稳定冬小麦生产,稳定播种面积,抓好政策落实和宣传引导,提高出苗质量,培育冬前壮苗,保障小麦安全越冬。要大力开发冬闲田,多措并举巩固冬油菜扩种成果,进一步提升油料产能和自给率。

会议要求,要紧盯突出问题和风险隐患,统筹做好“三秋”农业生产重点工作。要抓紧推进受台风影响较大地区灾后生产恢复,开展农田疏浚清淤、病虫防治、水产补苗、灾损设施修复等工作。要稳定“菜篮子”产品生产,加大对牛羊养殖等支持力度,把纾困政策尽快落实到位,帮助养殖场户渡过难关。要落实好国家粮食收储政策,切实抓好秋粮大豆收购收储,完善大豆加工奖补政策,加强产销衔接,千方百计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要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全面排查整治各类风险隐患,大力推动渔船、农机等装备升级和技术改造,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确保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兴旺主持会议,国家首席兽医师(官)陶怀颖、总农艺师潘文博出席。内蒙古、山东、湖北、海南、陕西、河北6省区农业农村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来源:农民日报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