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首昱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首昱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 >  重新认识一下,他们不仅仅是老师C计划教师节特辑 北京大学经济

重新认识一下,他们不仅仅是老师C计划教师节特辑 北京大学经济

来源:微商网

2024-09-20 15:07:16|已浏览:3次

重新认识一下,他们不仅仅是老师C计划教师节特辑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寄语毕业生:做自己的常青树 

重新认识一下,他们不仅仅是老师C计划教师节特辑

今天是教师节,C计划祝愿老师们节日快乐!

/NYT/

在成长的道路上,相信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们,都遇到过许多超棒的老师,他们有着关爱孩子、勤勉敬业.….等诸多令人触动的品质。

在C计划,也有这样一群超有爱、来自不同背景的老师。他们热爱批判性思维教育事业,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天性与需求,激发孩子的潜能,促进孩子思考,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学习主动性。

遇见C计划的老师们

不仅仅作为“老师”身份,C计划的老师们往往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又有哪些让人笑中带泪、暖到心底的小故事?会给课堂上的孩子哪些建议?

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新认识C计划的老师们~

小塔老师

毕业于厦门大学,有着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小塔老师,让她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孩子王”。她希望孩子们能做自己,客观吸收他人建议,但自己的想法请优先。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是使命感,是对平等的执着,作为权力的上位者对下位者的谦卑。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对待孩子的原则: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做不到要告诉原因;对课堂:彼此的时间都很重要,互相尊重。

感触最深的事

疫情期间孩子的作业里写:爸爸,我是不是怎样都得不到你的认可。我存了这份作业,非常难过,为什么这么可爱的孩子要征得大人的认可,他们才是希望和未来。作为大人,我有责任也有义务要帮助孩子们。

苏苏老师

拥有法学背景的她,将思辨的种子深植于课堂。苏苏老师,不仅是优秀的思辨导师,还是C计划的法务负责人。她告诉孩子们“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希望孩子们能勇敢探索未知。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爱孩子,爱生命,没有原因。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开放、反思。

感触最深的事

孩子每次投入思考,真诚表达,都让我很欣喜。

婉儿老师

教育学硕士,国际IB教育认证,关注体验教学与项目式学习,没错!这就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婉儿老师,她用她的温柔与智慧,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她希望孩子们在未来不论面对哪种权威,永远都有Say No的勇气!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和孩子们在一起,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平等对话。

感触最深的事

上了四节课后,孩子和妈妈哭诉着说:希望父母能和他多一些沟通,少一些判断,能和婉儿老师一样,多问问他的感受和想法。很感动!

小藤老师

二十年的教育生涯,让她深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小藤老师,同时也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她说:“希望未来某一天孩子会因为我说的话感受到被支持的力量。”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教师是一种渡人自渡的职业,我喜欢做老师。如果在未来的某个日子,当我的学生回望过去的时候,会因为小藤老师对TA说过的某句话或者为TA做过的某件事感受到被支持的力量,是我作为老师最幸福的时刻。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接纳孩子当下的成长节奏,并相信TA一定会越来越好。

感触最深的事

孩子坦诚分享自己在学校遭遇的同伴困境,课堂上的小伙伴们出谋划策,鼓励TA用C计划课堂上讲到的方法与对方沟通,并向家长、老师求助。下次课上,孩子很高兴地和我们分享TA和同学的关系正在改善。

木木老师

心理学硕士,同时是深圳市少儿阅读推广人的木木老师,她用自己专业知识,为孩子们的心灵撑起一片晴空。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孩子的纯真和工作的意义。一度怀疑「这个世界会好吗」,但现在,我相信会——因为有孩子,因为我们(理想主义者们)都在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尊重、信任、鼓励。

感触最深的事

有家长说把我给孩子的作业点评转存到了手机里,每当自己和孩子感到沮丧、无助的时候就回听。

楠楠老师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C计划高年级研发的楠楠老师,她希望孩子们能够接纳多元,独立思考。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首先还是意义感;然后就是过程本身处处都会有惊喜,不需要期待,孩子会自然而然地带给你的奇妙视角;最后还有被赋能的感觉,这是和孩子间的相互成就。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平等、接纳、自然发生。

感触最深的事

挺多的,有话题带来的: 如L7讨论全职妈妈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家庭分工的思考、对于女性地位的觉察;L8读《活着》的时候,孩子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讨论,对于苦难的反思等等。也有孩子本身带来的: 如几期课程下来,看到孩子越来越精炼的表达,越来越包容的态度、越来越多元的观点;课上几个孩子发生争吵时,其他学生不是单纯的拱火和看客,能够帮忙调节、课后帮忙还原事情等等。

晓言老师

晓言老师不仅是C计划班主任老师,同时她还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她希望孩子们能够多元化看待问题,多角度深入思考。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我在做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更多地从孩子视角出发,以一颗充满好奇与探索的心去观察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到以往忽略掉的细微之处的美好与温暖,更能促进我不断成长,不断发现新的惊喜。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如果我是孩子,如果这是我的孩子。

感触最深的事

在进行辩论学生活动的时候,孩子们在辩论时场面非常激烈,难免会有一些小摩擦。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分享感受】时,孩子们能够很好的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而且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

思思老师

思思老师不仅是C计划班主任老师,同时还是儿童早期阅读推广人。她想借用《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一句话:“人生就是总和力。”来表达对孩子们未来的人生建议。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课堂和孩子给人的启发性,会经常触动到我,孩子是有这么多的智慧和哲思,世界是有这么多元的观点和样子,这种触动感让我保持着对很多事物的好奇和敬畏,这可能也是我坚持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我觉得是开放性,并做好接纳或者解决问题的准备。

感触最深的事

感触最大的事情,是一个孩子正在遭遇人生中的一些困境,家长有过自我否定质疑但依然选择全力支持和沟通;是孩子从害怕发言,在老师鼓励引导下,开始勇敢打开自己;是老师上完一个半小时的课程,晚上十点多依然在和我沟通孩子的情况……

鱼丸老师

身兼多职的鱼丸老师不仅是C计划思辨导师还是产品负责人,同时也是非暴力沟通初级导引师。她想对孩子们说“接纳不完美,看到可能性。”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1、能随着课堂一起解读好书、思考和探索真实而具体的人生问题,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呀!

2、跟孩子们一起,能强烈感受到他们身上的好奇、纯真、哲思、真实……带来触动和启发,也是时刻提醒自己去保留心底那颗纯粹和珍贵的赤子心。(生命影响生命的感觉)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蹲下来’,倾听和理解孩子,与他们真诚地对话;保持开放和平等。

感触最深的事

最大的感触是,我们跟孩子、孩子们之间,不仅是教学关系,还形成了一种陪伴和支持的感觉。八周年时,有学员说,C计划给自己提供了很大的情绪价值;在C计划交到了很多特别好的朋友,一起看书/思考;以后还要创办L计划hhh;人与人的这种真诚的联结和支持,感觉很美妙。

思源老师

做过多年图书编辑,转行做教育的思源老师,是一位运营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C计划班主任老师。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相信阅读能带来更多的可能。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个人认为,班主任和家长沟通中最重要的原则:相互尊重。

感触最深的事

在与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依据事实,情理兼具,缓解了家长的不满情绪。

思敏老师

C计划班主任老师,也是前小学语文老师的思敏老师,她希望孩子们在课程学习后能够开阔视野,多角度理解世界。

为什么喜爱课堂和孩子

获得新知的愉悦感。

最认可的教育理念

倾听和接纳。

感触最深的事

倾听和接纳了一次家长对老师课堂授课的建议,站在家长和孩子的角度来解答问题,获得了好评。家长感谢对老学员的爱护和帮助,心里暖暖的,继续一如继往地支持我们的C计划。

家长眼中的C计划老师

我们收集了来自100位C计划家长眼中“最触动的教师品质”,共同绘制了这幅“致敬教师”的海报。

这些珍贵的评价中,满载着家长们对C计划老师们满满的喜爱与敬意。在他们眼中,C计划的老师们,是引路人,是朋友,更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坚实的后盾。

感谢所有C计划的老师们!

教师节快乐!

/NYT/

关注C计划

与你分享理性的的声音

C计划最新课程

C计划最新思辨课正式上线!在线直播课,适合小学一年级到高三学生,培养孩子深度阅读、独立思考、高阶表达、人文素养。

点击这里查看购买,越早购买,优惠越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寄语毕业生:做自己的常青树

转自: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尊敬的各位老师、嘉宾、校友、家长,亲爱的2024届毕业生们:

大家下午好!

燕园六月,桃李盈香。

转眼间,时光的渡船已经驶过了数载春秋,来到了今天这个凤凰花开的渡口。

骊歌欲奏,不忍话别。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见证即将定格为回忆的燕园岁月,也共同迎接你们曾经无数次憧憬的未来。

在此,我谨代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向各位毕业生同学们致以热烈的祝贺,是你们的青春与智慧,让112岁的经济学院底蕴更深厚、发展更蓬勃!同时,我也要向陪伴你们一路走来的师长、家人、朋友们表示真挚的感谢,是你们的爱、包容与支持,让每一粒种子破土而出、向阳而生!

在这样的时刻,在礼堂的聚光灯下,你们心中一定百感交集,既洋溢着毕业的欣喜与畅快,也感受到未知的未来带来的不安、焦虑,甚至恐惧。这并不是因为大家不够成熟或者失之软弱,而是因为从未有一代人像你们一样,需要直面如此复杂的世界和如此难测的不确定性。

确实,作为你们的院长,我必须足够诚恳地告诉大家,在山的那边还是山,一山放过就有一山拦。用朱自清的话说,今天的你们,“就要走出天真的和平的园地而踏进五花八门的新世界去了”。这个五花八门的新世界,正在经历一场划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变革,政治博弈加剧,经济重塑换挡,文明冲突浮现,技术利弊并存,信息真假难辨。这一切将被未来的人们浓墨重彩书写的时代篇章,就在猝不及防中,与人生之路刚刚起步、羽翼刚刚丰盈的你们撞了个满怀。

其实,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会格外迷茫和苦闷,因为青春最能孕育伟大的理想。晚清时局动荡间,19岁的李大钊在书斋中愤懑地写下:“感慨韶华似水流,湖山对我不胜愁。”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后,美国诗人奥登大声疾呼:“世界需要洗洗干净,并放一个星期的假!”四十多年前,《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影响极为深远的“潘晓之问”,那位和在座的同学们差不多大的年轻人,在信中无比困惑地问道:“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了?”

如今的你们,则不得不直面着我们时代的全新命题。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中写道:“那些海关关卡和边防岗哨成了无用的摆设,与我们的时代精神是相悖的,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热切地期望着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共同实现大同世界。”如今我们身处所谓“新冷战”格局下的世界,重读这一段上世纪初欧洲知识分子对于世界秩序的想象,是该感慨全球化浪潮的脆弱或虚伪,还是赞叹重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远见卓识?凯文·凯利在《5000天后的世界》中则预言:“再过50年,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100个智能体里面,也许只有20个会是人类,剩下80个都是AI;最后人类和AI一定是融合,而不是控制。”当各位已经开始用ChatGPT写作业,我们是该欢呼生产力的飞跃、拥抱新产业的崛起,还是担忧人工智能对社会分工、秩序乃至伦理的未知影响?

但是,亲爱的同学们,迷茫、焦虑、困惑并不可怕,它们是时代巨变的写照,是青年人成长成熟的印记,更是独立思考者必须承受的代价。你越是思索,越是希望解开人生的更多谜团,就越会感到未知的世界是如此广阔、难以把握。遗憾的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你们的父辈与师长,我们曾经能够提灯引路,做你们前行旅途上的开拓者;而如今,我们也站在了认知迭代的边界上,只能遥望你们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之域。毕业是圆满的抵达,更是庄严的出发,愿诸位同学在远行的旷野上,做自己的常青树,扎下不倚不靠的根脉,也为他人送去难得的凉荫。

做自己的常青树,就要学会认识自我,做到“不以人观己,不以己度人”。

在过去几年的求学时光里,大家都选修过不少经济学课程,接触过各种各样华丽精致的经济学模型。我们精心挑选变量、构建模型,小心翼翼地剔除误差项,试图在复杂的经济行为中建立起确定的因果关系。然而,真实世界远远比任何模型都复杂得多。作为老师,我很想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的终极答案。但诚实地说,和在座所有人一样,我也不是未来学家。如果说面对种种不确定性真的存在最优解的话,那么那个最优解也只可能由你们自己求得。

不过,反过来说,模型本就应该是简单的,它的本质就是“目标—约束”,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寻求选择的最优化。如果我们将人生也看作一道“目标—约束”的问题,那么请大家问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做高屋建瓴的领军者,还是脚踏实地的执行者?你向往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还是随遇而安、细水长流?相应地,你的约束条件又是什么?你的优势与短板是什么?你最憎恶什么,又最看重什么?要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就要求你与自身展开一场开诚布公的谈话。这些问题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正确答案,可一旦行差踏错,迎接你的却可能是长期的弯路与波折。

每年求职季,北大和经济学院都会提供丰富的职业规划讲座,邀请各行各业优秀的校友分享经验;就在刚刚,八位本科生、研究生同学也讲述了他们别开生面的经院时光。然而,这些分享并不是为了规训和框定大家的人生轨迹,而是为你们理解与认知自我提供更多的方向和参考。“人间枝头,各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归舟。”就像经济学院有她悠久的历史那样,我们每个人也在书写着自己的历史,永远不要将你生动鲜活的历史细节套进别人的“八股文”中,否则,损失的将不仅是你个人,还有整个世界的潜在多样性。

做自己的常青树,就要学会悦纳自我,坚信“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

当现实竞争的浪潮席卷而来时,格外需要你们多一点定力。“定力”意味着包容批评与指责,坚定地倾听自己的内心。在未来的旅途中,诸位同学会频频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反馈、建议、叮嘱,当然,也包括我今天这篇洋洋洒洒的讲话稿。不过必须承认的是,这些外界的声音终究积淀于他人的人生体验与感知,它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却也可能使你困于物而乱于心。汲取智慧,过滤噪声,这可能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必修课。“尊重所有声音,但只成为自己”,就像杨绛先生在她的百岁感言中说的那样:“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和他人毫无关系。”

“定力”还意味着包容错误与坎坷,踏实做好自己的事情而不是患得患失,你才有赢的可能。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历史长河中,一鸣惊人者寡,厚积薄发者众,你越是向往一条人迹罕至的路,越是需要做好长途跋涉的准备,有时还要有自找苦吃的决心。怕呛水就学不会游泳,允许自己犯错,才能在惊涛骇浪里展示勇敢者的风采。

而最根本的“定力”,在于信心。这个信心首先是对党和国家的信心,我们无比相信中华儿女的智慧与韧性,相信复兴大势不可阻挡,无论世界如何动荡,中华民族必将浴火重生;这个信心也是对自我的信心,希望大家无论何时都能坚信:从北大经院毕业,就说明你们的勤奋、天赋、思维能力、抗压能力已远超同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刀山火海,怎样的海雨天风,你们最终都能挺过去、闯过去、杀过去,在大时代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属于经院人的传奇。做自己的常青树,就要学会发展自我,牢记“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

我们所处时代的烦恼,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爆炸。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表达机会,另一方面却并未相应地提升个人的决策质量,反而引发了思想的极端化和碎片化。这说明信息约束主要不是信息本身的量和质的问题,而是个人控制信息的能力问题,是个人内在的智慧约束。所以,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你该如何稳固自己的根基,构筑起一道理智与清明的护城河?

我想,孔夫子有关教育真谛的诠释也许能够提供答案,那就是——“君子不器”。经济学的专业教育,并不是试图将未来的挑战简化为一成不变的规划或计算,而是希望教会你们基于专业的原理、常识、规律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发表意见,你们对经济学理性的每一次坚守与发声,都可能影响甚至改变大历史的趋向。

更重要的是,请各位同学保持终生学习和思考的习惯。迄今为止,大家在象牙塔中获取的大部分知识,仍然建立在不确定性和外界扰动被相对简化的假设之上;即便我们将现实的种种需求纳入考量,也终究难以追赶时代风驰电掣的脚步。可以预见的是,在踏入社会这所大学校后,你们将会修读更多复杂的课程,也会经历更多严峻的考试,但请大家始终保持年轻时在燕园的勤奋与专注,向书本求知,也要向实践求真。唯有时刻注入知识与思索的源头活水,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枝叶郁郁青青。

做自己的常青树,就要学会净化自我,恪守“愿度恒沙众,长明日月灯”。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除了提升甄别能力,还有一个须臾不敢忘却的准则,那就是“善意”。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开篇,有一句话始终令我难以忘怀:“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那些优越条件。”我并不想强调条件优越与心怀悲悯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让我想到的,是同理心的培养需要时时反躬自省,以及这种自省在当下的极度稀缺。庸俗成功学会告诉我们,同理心是软弱的表现,而成功的关键在于杀伐决断。在这里,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同理心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达的体现。那些庸俗成功学制造的、昙花一现的成功人士,最终会被自己冷漠无情的缺陷人格葬送;但是内心的善意能够让我们在花花世界中不至于迷失,能够让我们穿透种种纷繁表象,得到我们时代的答案、我们心灵的答案。

曾国藩有言:“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越是在众声喧哗的时代,知识精英的道德感召力就越珍贵、越重要。我衷心希望每一位经院人都能够怀善意、走正道,做醇厚社会风气的“一二人”,践行好北大人、经院人的道德责任。

做自己的常青树,就要学会实现自我,深知“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认知与完善自我,并非在真空环境下孤芳自赏、作壁上观,而是要在社会这台复杂而精密的仪器上,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在推动其良性运转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看到,巨大的庸俗正在消灭仅存的优秀。当离开校园,你们会更加明白何为“长恨此身非我有”。面对工作的压力、家庭的责任、个人的价值、物质的诱惑……疲于奔命之中,你该如何选择?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面对不确定的选择,大家不妨想想,那些难以抉择之物,有多少来自你内心深处的渴望,又有多少是你在迎合世俗的评价标准?而北大经院人的初心又是什么?想明白了这一点,也许你就不难作出抉择。

当然,作为北大经院人,你们不只需要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要有将自身禀赋、专业素养应用于现实“刀刃”上的使命感和洞察力。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一书中写道:“我们应该去工作,不仅在我们的天职中,也在人类关系中,都能回应时下的需求。”回望历史,钱伟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投身物理,为振兴国力、抵御外侮贡献力量;王选在铅与火的年代潜心激光照排技术,为追赶世界潮流、传承古老文明注入动力。而对于年轻的你们来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全球格局重组与紧密连接的当下,经济学人面临的挑战将会更多,现实的需求也更迫切。

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六年前的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以“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勉励北大学子放飞青春梦想。总书记的嘱托,指明了青年学子的奋斗方向,大家要时时牢记、始终践行。

最后,我想将启功先生的毕业箴言送给大家:“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希望同学们在未来更宽广的天地间,将根系深入向泥土,将枝干挺拔向天空,将风雨化作养料,将日光凝成力量,做一棵茁壮、热情的常青树,成为广袤的森林中最坚韧、最牢固的一块拼图。

祝大家毕业快乐,一生幸福![db:内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