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首昱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首昱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 >  中国金融提升公众认知防控挤兑风险 年薪百万金融圈,容不下本科

中国金融提升公众认知防控挤兑风险 年薪百万金融圈,容不下本科

来源:微商网

2024-09-20 12:38:15|已浏览:3次

中国金融提升公众认知防控挤兑风险 年薪百万金融圈,容不下本科生 

中国金融提升公众认知防控挤兑风险

转自:中国金融杂志

导读:通过开展存款保险宣传,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度,能够降低公众面对银行负面消息时参与挤兑的可能性,发挥存款保险对防控挤兑风险的积极作用

作者|胡平 计磊「存款保险基金管理公司」

文章|《中国金融》2024年第9期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一个初衷就是通过对存款给予保障,提升公众信心,有效防控银行挤兑。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水平,让更多公众了解并相信存款保险,有效发挥存款保险的制度功能。《存款保险条例》施行以来,存款保险宣传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存款有保障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效发挥了防范和降低挤兑风险的作用。

存款保险制度是防范银行挤兑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长期以来,银行挤兑是影响银行正常经营的重要风险因素。理论研究和历史实践证明,实施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维护公众信心,对防控挤兑风险具有积极作用。从理论看,戴蒙德(Diamond)和迪布维格(Dybvig)1983年发表的《银行挤兑、存款保险和流动性》中,构建了银行挤兑问题的DD模型。研究指出,基于“先到先服务”的活期存款契约存在两种均衡,当储户对银行信心充足时,储户按消费需求有序取款,实现最优风险分担,这是一种“好均衡”。但这种“好均衡”是非常脆弱的,储户易被谣言等负面消息影响产生恐慌情绪,当大量储户同时去银行取钱,就会发生挤兑,形成低效率的“坏均衡”。针对银行挤兑,可以选择暂停取款、引入“存款保险”制度和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提供流动性三种解决方式。经综合比较,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制度是防止挤兑、实现最优均衡的最佳解决方案,即政府设立存款保险,并向所有储户宣布其存款本息受到存款保险的保障,从而最大化消除挤兑动机,增强储户对银行的信心。

从实践看,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和美国股市崩盘引发美国公众的恐慌情绪,形成银行挤兑风潮,导致美国银行业陷入流动性风险和倒闭的恶性循环,1930~1933年,美国有9000多家银行宣告破产,储户承担大量损失。为保护储户权益、维护公众信心和银行体系稳定,美国国会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创建了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银行倒闭现象大幅减少,储户恐慌得到有效遏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美国500多家投保机构倒闭,得益于FDIC的快速有效处置,如此众多的机构倒闭没有引发挤兑,公众信心和银行体系总体保持稳定。

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是有效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内容

银行挤兑的重要根源是信息不对称,小额储户不了解银行的经营情况以及储户间的真实取款需求,易受负面公开信息影响恐慌取款,甚至引发“羊群效应”。存款保险的“精妙之处”在于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宣布对众多储户的存款提供明确的法律保障,形成“存款安全有保障”的稳定预期,缓解储户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恐慌情绪或行为。通过开展存款保险宣传,提升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度,让更多公众知道其存款受到制度保障并理解存款保险制度理念和功能,能够大大降低公众面对银行负面消息时参与挤兑的可能性,切实发挥存款保险对防控挤兑风险的积极作用。

实践中,相关国际组织、国家和地区充分认识到提升公众认知的重要性,将存款保险宣传作为存款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环节。国际存款保险协会(IADI)在《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中指出,“为保证存款保险制度有效,公众必须持续知晓存款保险制度的好处和局限”,强调公众认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012年发布《有效存款保险制度的强化指引:存款保险制度的公众认知》,对各国准确理解并有效执行《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提供补充要点及先进实践。很多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存款保险宣传,通过出台法律法规、设立专职部门、制定目标及规划、开展考核评价等方式强化公众认知机制保障,依托官方网站、咨询热线、信息公开等渠道加强与公众沟通,开展有针对性、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定期评估并逐步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我国公众对存款保险制度的认知水平稳步提升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等高度重视存款保险制度宣传工作,搭建“统筹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宣传工作机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精心创作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宣传内容,以挤兑风险防控为导向,聚焦营业网点、中老年人、县域地区等宣传重点领域和人群,统筹线上线下各类渠道,推动宣传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机制化,稳步提升公众认知水平。

启用存款保险标识,完善存款保险制度

使用存款保险标识是实施存款保险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国际通行做法。存款保险标识具有直观、醒目、公信力强的特点,有助于储户更加方便地识别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存款受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充分保障,对提升储户信心、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为进一步完善存款保险制度,保护储户合法权益,2020年11月28日,存款保险标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启用。存款保险标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设计,构成要素包括存款保险形象图案、“存款保险”中英文文字、“本机构吸收的本外币存款依照《存款保险条例》受到保护”文字和“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使用”文字。存款保险标识经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备案,已纳入官方标志保护。存款保险标识启用后,市场反映积极正面,金融机构经营平稳,社会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程度有效提升,对银行体系的信心得到增强。截至2023年末,全国3939家参加存款保险的金融机构均按规定在营业网点的显著位置展示存款保险标识。

发挥金融机构优势,打造网点主阵地

金融机构是存款保险制度的主要受益者和利益相关者,也是存款保险宣传的责任主体。为全方位提升宣传成效,组织金融机构着力做好日常宣传、集中宣传、网点宣传,充分发挥宣传主阵地作用。一是开展常态化宣传。引导金融机构发挥城乡网点化布点优势,下沉宣传重心,大力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校园”,推动行政村、社区宣传全覆盖。每年结合5月《存款保险条例》施行周年,将存款保险宣传与9月金融知识普及月紧密结合,大力开展集中宣传,打造宣传品牌。二是夯实网点阵地。营业网点是储户宣传教育的“第一课堂”。组织金融机构统一布放宣传折页、海报,滚动播放宣传片、宣传标语,将营业网点打造成挤兑风险防控的前沿阵地。将存款保险内容嵌入存款保险明白卡、存取款回单、短信回执等业务流程,在办理存取款等业务时向储户普及存款保险知识,截至2023年末,参与嵌入业务流程的网点数量达到23万个。三是培训网点人员。向网点人员问询是储户咨询存款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点人员因此成为存款保险知识的重要传播者。为提高网点人员应答水平和技巧,及时回应社会公众较为关心的常见问题,组织金融机构统一推广《存款保险宣传读本》《存款保险简要问答》《存款保险问答口径参考》《网点人员存款保险常见问题应答手册》等应答口径,提供“存款保险 守护您珍贵的存款”“存款保险 为您的存款保驾护航”“存款保险有条例 银行存款受保障”等宣传口号和风险提示语,全面提升网点宣传质量。

聚焦重点地区,提升认知薄弱环节

重点地区是挤兑风险事件的主要发生地区,也是存款保险制度的认知薄弱区域。历史经验表明,挤兑事件多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县域和农村偏远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和高风险机构集中地区。为打好重点地区宣传攻坚战,存款保险以“精准、突出、多元”为总体要求,扎实提升当地公众认知水平。一是聚焦目标精准。按照评估指标体系客观、合理制定重点地区名单,并根据实际情况精准、动态调整,实现重点地区名单制管理。二是工作重心突出。加大对重点地区的资源倾斜力度,开展“百年历程 存保守护”“护航新征程 存保伴您行”“存保为民 储户放心”等专题宣传,举办有奖问答、知识讲座、现场活动等。三是渠道方式多元。结合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利用微信、抖音等网络平台推送动漫、宣传片等,在集市、公园等开展宣传,在地方电视台播放公益片《存款保险 守护美好生活》,立体化、全方位扩大重点地区覆盖面。

普及重点人群,加强宣传的针对性

面向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是提升公众认知的有效做法。公众认知评估结果显示,“一老一少”、较低收入人群认知水平相对薄弱。针对这些重点人群,量身定制宣传内容和形式,有的放矢普及存保知识,针对中老年人,开展各具特色的适老型宣传,定向推送微信朋友圈广告,制作推广大字版宣传折页,便于中老年人看得明白、学得清楚。针对学生,举办“童心绘存保”“存款保险 守护你我”征文比赛、专题讲座等活动,增强潜在储户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针对少数民族或方言地区人群,设计推广藏语、朝鲜语、彝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宣传折页,制作存款保险主题粤剧、京剧等戏剧以及方言版宣传片,切实保障各类人群获得宣传教育权利。针对企事业单位、各级政府社区、金融机构等单位人员,举办“行长话存保”“县长话存保”等系列活动,面向村委会、居委会工作人员培训存款保险明白人,推动存款保险制度理念在更深层次得到普及。

据统计,《存款保险条例》施行以来,截至2023年末,全国已累计开展了433万次现场宣传活动,覆盖了13亿人次。通过存款保险宣传,金融机构责任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公众对存款保险的认知水平持续提升,2023年公众认知评估显示,近九成受访者知道或相信存款保险制度,挤兑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存款保险制度理念的宣传和公众认知水平的提升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同向发力,久久为功,下一步,存款保险将在夯实现有工作机制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宣传质效,切实维护和增强公众信心,持续发挥存款保险对挤兑风险防控的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纪崴)


年薪百万金融圈,容不下本科生

这几年,肉眼可见,我身边考研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考金融的。

虽说现在的金融圈,已经出现了900万毕业生,100万学金融,抢15个岗位的内卷状况,但今年就业环境的恶劣,加上出国留学的前途未卜,还是加剧了大家考研的热度,前几天教育部和人社部于公布了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已经达到457万,比2021年还多了80万。

400多万人什么概念?大概比十多年前我考研的时候翻了4倍吧。

面对这种激烈竞争,人的两级分化自然就出来了,一部分人会迎难而上,更多人采取的方式则是迂回放弃。

比如动辄跑来问我:

“不读研究生难道就不能在金融圈工作了么?”

“本科毕业有机会找到金融圈的头部工作么?”

“读研多花好几年,是不是还不如在金融圈工作对发展更好?”

哪怕我在回答中流露出一丁点可能性,都能让你们立刻名正言顺地放弃考研,然后在家人老师问起的时候,美其名曰,有人说的啊。

这个锅我可不背。

▲图源:网络

因为对于金融学生考研,我一向都是旗帜鲜明的支持者,更不赞同任何人抱任何的侥幸心理。

谁让我太清楚这样一个在金融圈很多人不愿接受的真相了,那就是:

金融圈,现在不欢迎本科生。

1.

/ 三个前提 /

我知道,看到这句话,你一定不爽。

你甚至还会站出来反驳我:谁说本科生不受欢迎了? 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不就是浙江银行学校毕业的么?

那我就要问你了,易主席是哪年毕业的你知道么? 80年代。

你再看看他现在百度百科上的最终学历是哪里?北大的工商管理硕士,还读了南大的在职博士。

▲图源:百度百科

所以说,我们评价一句话正确与否,一定要注意它的前提。

“金融圈,现在不欢迎本科生”这句话,就有三个重要前提:

1,是金融圈

2,是现在

3,是不欢迎,不是不接受。

先说第一个前提,你所定义的金融圈到底指什么?

如果你把在银行支行卖理财、在券商营业部做经纪业务、在保险公司做业务员定义为金融工作,那我承认,至少现在,本科生还是有机会的。

只是这个机会的空间有多大,提升的概率是多少,需要付出多少,我不好说。

▲图源:《半泽直树》

但如果你所定义的金融圈,是指金融核心岗位的核心工作,比如投研,投行、公募基金,PEVC,资管、量化、固收、风控、银行总行、一行两会等,这些头部金融机构的正规业务岗、利润中心,那你现在就可以去各大招聘网站,看看他们的招聘需求中,对学历的基本要求——

一水研究生起步。

再说第二个前提,是“现在”,不是“以前”。

远的不说,就说我自己身边的例子。

十多年前,我的本科同学,有毕业去银行总行的,有去基金公司的,还有去券商的,那时候,金融圈还是欢迎本科生的。

而这两年,我一个本科毕业前在券商实习了一年的学弟,最后却被告知,“能力没什么问题,只不过……公司只招研究生以上学历”。

所以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要靠自我奋斗,但更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图源:《半泽直树》

第三个前提,则更微妙。

如果你去扒各家银行的招聘人数,就会发现每年十几二十万进银行的应届生里,有不少一本,二本毕业生。所以从表面看,金融行业,是接受本科生的。

当然接受了,否则那么多存款指标谁去完成?全国那么多支行谁去周末值班?

那么多琐碎的业务谁去加班落实?有毕业生愿意不求名不求利在这些岗位发光发热,银行自己都忍不住偷笑。

但接受是否就代表欢迎呢?

这么说吧,如果你指望在这样的岗位上感受到金融圈的光鲜体面,感受到对金钱运筹帷幄的成就感,升职加薪走向人生巅峰,你就真的想多了,这些金融岗位从来没打算给你设计这样的通路。

我用你,就真的只是用你而已。

▲图源:《半泽直树》

2.

/ 两个原因 /

接下来,咱们来看几个真实数据:

金融圈的顶级工作,基金经理的学历分布,90%是研究生及以上学历。

▲图源:网络

45家A股上市券商的近24万员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平均占比达31.78%。

在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光大证券、申万宏源这些大型券商,硕士率更超过35%。

再看各类金融机构高管的学历水平,硕士以上占比都超过60%。要知道,他们可都是十多年前的毕业生了。

▲图源:东方财富Choice数据

为什么金融圈这扇门,非得研究生学历才能敲开?

依我看,内外两方面原因都有。

从内看,金融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而且是非常典型的有牌照优势的高端服务业。

从事服务业,能胜出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要在客户面前展现“全方位的专业和逼格”。

而显然,对学历的筛选是维持一家公司高逼格的最高效选择。

你想啊,我的官网介绍、Pitch Book、募资材料上把团队一摆,全是顶级名校,全是硕士研究生。

▲图源:网络

客户就算再挑剔,也挑不出理,我都让全中国最优秀最能干的人服务你了,你还不满意?

而从外看,则因为现在中国很流行的一个词,内卷。

对,说到内卷,金融圈绝对堪称内卷中的内卷。

这些年,一方面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在社会风气和父母坚持下读了金融专业,面临毕业找工作,对高薪职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国内的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能提供的金融岗位并没有明显增长,很多券商基金在行情不景气的时候甚至会裁员。

学过经济学供求原理的人应该能get到了,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均衡价格的上涨 —— 也就是公司招人的条件越来越高,越来越苛刻,苛刻到只招研究生以上学历。

想想也是,一个职位,总能收到上万份应聘简历,用人单位自然就会拉高胃口,明明我招聘的岗位不需要高学历的人来做,但大家都来抢,我是不是也得优中择优,高中拔高,选最优秀的那个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性?

至于招到人以后会不会让人感觉“杀鸡用牛刀”,他们才不管呢。

反正牛刀这么多,你不想杀鸡,还有的是人排在门口跃跃欲试。

▲图源:《半泽直树》

但你要真说研究生和本科生相比能力高多少?我看未必。

目前来看,我国大部分的金融岗位,本科生去做,能力和心智已经绰绰有余。

只要能有机会在这个高度竞争的行业里干上几年,能力和情商被不断倒逼提升,很快就可以搞定项目,搞定资金,给公司创造利润。

到那时候,还谁会在乎你的学历。

可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是——在金融圈现在这种人才筛选机制下,很多本科生在第一步就已经被拍死在沙滩上了,哪怕能力再出众,人家也不给你表现的机会。

▲图源:《半泽直树》

所以在我看来,想做金融,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要素从来都是:

成!功!进!门!

而想成功进门,最直接也最高效的办法从来都是:

拿!到!硕!士!学!历!

3.

/ 五个策略 /

说的明白点,拿到硕士学历,在如今这个时代,最大的作用就是——极大提升作为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和背景)的你,进入金融圈核心工作的概率。

当然,这个概率到底有多大,看人,看命,更要看你的考研策略是否合理。

▲图源:《半泽直树》

接下来给大家说几个,我认为对日后进入金融圈有帮助的考研策略。

这事,想就比不想好,早想更比晚想好:

策略1,如果你本科不是名校,研究生想考金融,一定先选学校排名后选专业排名。你可千万别说这所学校的金融专业在全国排名多么靠前,要知道你找工作时的面试官,可不会费力研究每个专业的排名,只会按照自己脑中对学校的刻板印象进行主观排序。

策略2,如果你本科金融,研究生阶段最好读个其它专业,比如统计、计算机等等,而不是继续读金融。反过来也同样。毕竟现在金融圈这么卷,复合型人才进门的概率相对更高,尤其是统计,数理这样的专业,在日后职场是有碾压性竞争力的。

策略3,研究生读金融,你挑选院校除了本身的“名头”以外,还要特别注意学校所处的城市。因为这关系到对金融找工作至关重要的实习问题。举个栗子,同为985,兰州大学和人民大学,实习资源和就业资源能一样么?不解释了,各位都懂的.......

策略4 ,如果未来想在国内金融机构工作,除了常青藤名校,其它一些非知名院校的海外研究生,风险较大,慎重考虑。一方面出国在外,很难兼顾国内的秋招春招或暑期实习,这些时间点对应届生求职非常重要,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不是傻子,都知道现在有钱人流行把孩子送到英国、澳大利亚留学,所以很容易怀疑你的学历有镀金成分。到头来,你花了好几十万留学,反而不如国内985院校研究生被录取的概率高。

策略5,考研从来不是只有一条路,你还可以从大一开始奔保研,还可以工作几年后再考研,甚至一年考不上,还可以再考一年。当然大前提一定是,你认准了这条路,坚定地想进入金融圈,不纠结于短期的机会成本。

4.

/ 一个建议 /

总体来说,金融圈,现在不欢迎本科生。

如果你认真在读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我说这句话,不是想否定本科生的可能性,而是因为我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这些年本科生进入核心金融机构一天比一天低的概率。

虽然我们常说,甭管你是坐飞机,坐火车,还是骑自行车来的,只要到了目的地,进了金融圈,大家的起点就都是一样的。

但有一个事实,咱谁也不能否认——

本科生和研究生,到达目的地的速度简直天壤之别,更别提很多本科生付出再多也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

▲图源:网络

同样是难,你愿意早难还是晚难?你愿意年轻时经历考研的难,还是宁愿承受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的难?

当年,我是在考研失败,找工作失败后,发现自己的实力和期待极度不匹配,才又全力备考第二年,最终考入名校金融研究生,毕业时拿到多家头部券商的offer进入金融圈的。

时至今日,回想起那段经历,我仍然觉得太难了。

孤军奋战,独自坚持,从早到晚,废寝忘食……

▲图源:soogif

可如果让我重新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去逼迫自己早早承受考研的难。

因为我太清楚,这些一步一步熬过来的难所能带给我的是什么了。

更扎实的金融功底,更坚韧的性格,优于别人的核心竞争力,还有最重要的,能跨过金融头部机构高高从业门槛的底气。

以及接下来更平坦的路,更自信的心,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图源:网络

所以今天,如果你要上战场去考研,我要为你的迎难而上点赞,如果你正纠结要不要去金融考研,我会第一个支持你挑战自己。

因为自古至今,教育的作用,从不是改变全人类的命运,而是给那些强烈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人一次机会,留一个门缝。

也许现在,金融圈,不欢迎本科生。

但他们永远欢迎敢于挑战困难的年轻人。

发布于:北京[db:内容]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