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首昱信息网!

免费信息发布

位置:首昱信息网 > 新闻资讯 > 其他 >  周四写作课描述自然界的声音很难吗 让语文更有趣!收获邀请写作

周四写作课描述自然界的声音很难吗 让语文更有趣!收获邀请写作

来源:微商网

2024-09-16 11:55:45|已浏览:19次

周四写作课描述自然界的声音很难吗 让语文更有趣!收获邀请写作者改写中学语文名篇 

周四写作课描述自然界的声音很难吗

作者:满堂

宋宝颖/制图

先请你读一段日出的描述。

读的时候,请你注意作者的方式,在哪里展现了长处?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这时乡村花园中的树丛上空,浮着一抹清彻的微弱的碧蓝色。在民间把这个时辰叫作蒙蒙亮。就在这个朝霞初升的片刻,晨星低低地在大地上空发出亮光。空气像泉水一般清新。在朝霞初升之际,在黎明之中,有一种处子般纯真的东西。朝霞中小草浴着露水,每个乡村中都荡漾着一股温暖的新挤出来的牛奶的香味。在牧场上,在晨雾中,传来一阵阵牧人的芦笛声。很快就破晓了。在温暖的家里,笼罩着一片静寂,一片朦胧。一方方橙黄色的晨曦,映在圆木墙上。圆木像一层一层的琥珀似的闪着亮光。太阳出来了。”

这是文学名著《金蔷薇》中的一段。我在初学写作时读过,觉得作者写得灵动,又有神采。

自然景物描写的灵动和神采,差不多是一回事儿,是要让景物活起来,不要呆滞死板,晦暗无光。我在当时接受了这本书的教诲,在此致敬。

现在看来,这段文字还有个长处:叙事时的从容语调。不急不慢的节奏,有利于情绪的展开,在合适的地方停住。如果你能看到这个长处,应该说你的写作到了较好的进境。

也有用心不足之处,出现在引文的中间。一是“有一种处子般纯真的东西”,这样的比喻缺少铺垫,像是没有落在实处的主观抒情;二是“每个乡村中都荡漾着一股温暖的新挤出来的牛奶的香味”,这口气大了,本来身在一处乡村,这里用不着使用神的视角,把天下所有乡村都带上;三是“传来一阵阵牧人的芦笛声”,文中唯一写到声音的地方,一掠而过,怎么让读者感同身受?

我们读的是中文译本,以上的不足,可能出于作者,可能出于译者,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个人的散文写作,必须写好大自然的声音。

自然界的声音,与色彩一样不能忽视。

中国古代的庄子,在《齐物论》里借用一对师生的对话,教我们欣赏自然界的声音。

老师说:“你听过人吹的箫声,却未必听过大地吹奏的声响,也未必听过自然界吹奏的声响。那大地发出来的气流叫风。你难道没有听到过呼呼的风声吗?……它们发出的声音,像湍急的流水声,像飞鸣的箭矢声,像人发怒的呼吸与沉吟、叫喊与哭号。前面的风吼叫着,后面的风发出共鸣……”

学生说:“懂了。人籁是一管乐器。地籁是万物的窍孔。敢问天籁如何?”

老师说:“风不能想吹便吹,想强便强,想弱便弱,窍孔也不能想吼叫便吼叫。风吹窍孔成响,原是自然而然的事……听见地籁的声响,你若能认识到这是大自然在起作用,便能听见那里面存在着的天籁了。”

写完他们的对话,庄子又发挥说,天籁是怎样的无穷无尽啊。那自然而然的存在,不知其所以然而然的存在,这便是大自然。

后来的人对于自然的感受弱了一些,没有庄子那么高的辨识度,把地籁也划到天籁那里,也算是通顺。

现代社会的进程使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如果你有幸听到自然的天籁,应该不会忘记,还要描述出来。

我有篇散文,写了拂晓时的雄鸡啼鸣。

写这件事,首先要有环境背景。不要太简单,也不要太复杂。在那篇散文的背景上,我写的是投宿一个小山村,醒来时天边刚有些发亮。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白露为霜。我钻进麦垛,只把头露在外面。那些晾干了的麦子轻柔暖和。

(现在鸡啼可以开始了。我有一个感觉,自然界的声音要与色彩结合。)

一声遥远的雄鸡啼鸣,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睁大眼睛,向鸡啼的方向看去,一片黑蒙蒙的看不清楚,隐约觉得有几块长方形的东西更黑一些,好像是另外一个村落,好像是农家的屋顶。

在我们看过去的时候,山村的第一声鸡啼停了下来。那是一种悄然来自黑暗深处的、有些怯弱地、带着试探性、拿不定主意要不要鸣叫的鸡啼,没有唱到最高的音节,没有唱到足够的长度,就已经停下来了。大约停了十多秒吧,第二声鸡啼又响起来,还是刚才那只鸡,比第一次鸣叫的声音高了一些,尾音拖得很长。

我们身后的村子里,有只鸡紧接着啼叫起来。

显然它的底气更足一些,嗓门也够响亮,只垫了短促的一声后立即拔高,在它的高音区域加强了震荡,然后慢慢减弱,慢慢消失。即使你听过许多次鸡啼,你也得承认,这是一声水平很高的鸡啼。

(前面借用了器乐或声乐的音域划分,还略微加了点评论。接下来要打断鸡啼,写一段色彩的变化,像好莱坞电影那样,一个小高潮后有个缓冲。)

随着这声鸡啼,东方厚重的黑幕开启了一道缝隙,有微弱的白色露出来了。

我在一本古书上看到一个词,东方之既白。既白是怎样的一种白,我不知道。

现在我眼前看到的,只是一种亮度很低的青白。据我猜测,如果用水粉调色,它是需要把三种原色都包含进去的灰色,亮度很低,纯度也不高,必须放在黑色的大地山峦以及黑色向浓灰过度的天空为背景,才能显出它的青白。我想,这种颜色很难调出,弄不好可能会脏污画面,没有拂晓的感觉……

(下面回到鸡啼。用文字描述自然界的声音,我们常常无能为力,于是我加入了一些社会性因素。)

此时的鸡啼已经变成多声部的合唱。

远处村落和我们身后的山村,都有很多只雄鸡加入进来。在一声鸡啼没有停歇之时,有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陆续加入,合成一片悠长的回响。

这时候你会听见,那些鸣唱的雄鸡各不相同。每一只鸡的声音都淹没在这合唱之中,每一只鸡的鸣叫都不够完整,但你已经听出了它的个性。有的声音明显是中老年的雄鸡发出来的,带着自己的复杂阅历,虽然声音沙哑却音调丰富、直入人心。而那些清涩、单纯、稚嫩、年轻的声音,也并没有因为它不够成熟,停止自己的歌唱。你不是鸡,你不知道它们在唱着什么或述说什么,但你很感动:它们都用尽自己的力量,加入这拂晓时分的歌唱比赛。

(下面用色彩再做一下缓冲。眼前环境是模糊的,描述文字也要模糊一些。)

我们看见相距很远的地方,刚刚亮起一盏微弱的灯光,成为天地之中唯一的暖色。从它一下微明一下微暗的闪烁来看,那也许不是灯光,只是早起的人,借着微弱的天色,把柴禾送进灶坑里点燃……假如天色再亮一点点,并且确实是柴火的话,我会看见冉冉的炊烟。

(下面是鸡啼尾声。这时不要写得太满,费力又不讨好。)

前面说到这场鸡啼是歌唱比赛。现在这场比赛还在继续呢。

一段合唱时间过后,两个村落里的鸡群大都啼累了,渐渐演变成两只雄鸡的争鸣。这两只或嗓门极好、或体力极强、或斗志极旺的鸡在刚才的比赛中胜出,似乎要进行最后的决赛了。

就好像AB两组各自胜出的选手,必定有一只鸡在近处村子,另一只鸡在远处村落。这样也好,隔着辽阔的空间,它们才能把各自的本事显示出来。剩下的那场决赛我不能描述了。它们是拂晓鸡啼这场天籁的精华部分,假如是我用文字就能原汁原味描述的话,那还算得上什么天籁的精华?

我能说的,是随着它们音色完美又嘹亮无比的啼鸣,天色渐渐放亮,曙光映照着天地之间,一个辉煌的秋日之晨终于到来。

(现在,请你去掉括号中的理性分析,再读一遍。那些算是我的助读,我写的时候未必会考虑那些。)

特邀编辑:董学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发布于:北京


让语文更有趣!收获邀请写作者改写中学语文名篇

《木兰诗》能否变成一个话剧剧本?《济南的冬天》能否变成一个童话?

去年,由文学杂志《收获》主办的以“无界”为名的双盲命题写作大赛备受关注。在首届命题写作大赛公布决选结果之际,第二届“无界”文学行动之“中学语文名篇改写”也正式启动。改写,是把原著当成未经加工的素材,从自己的艺术形式的特殊角度来再次加工。参赛者可以依照原作构思精神,延续原作人物性格、故事情节发展;可以对原作思维、情感、语言进行扩展或凝缩;更可以跨文体,童话、寓言、小说、杂文、剧本、诗歌、散文等,甚至直接创作番外篇。它想让语文变得有趣,让更多师生重新爱上语文、爱上汉语。

1月24日,收获App公布了50篇改写篇目,它们包括《天净沙·秋思》《秋天的怀念》《皇帝的新装》《背影》《故乡》等等。这些篇目也是由读者从100篇备选篇目里票选出来的,截止1月24日零点,近2500位读者参与投票。

这一次“无界”大赛,命题写作变成了中学语文名篇改写。参赛者还分为匿名的成人组和不匿名的学生组。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赛程仍是5个月,每个月有10篇篇目可供选择。成人参赛者与首届一样分成两组,一组是“特邀组”,由25位作家、诗人、评论家或从事高校创意写作教育事业的教师型作家组成,他们随机、匿名地分散在5个月里参赛;另一组是“踢馆组”,号召全球以中文写作的文学爱好者前来“踢馆”,与成名写作者“同台竞争”。

在收获App刚刚公布的海报中,可以看到本次特邀作者包括阿乙、曹寇、陈楸帆、陈思安、笛安、海飞、韩松、胡学文、霍香结、旧海棠、孔亚雷、黎幺、李洱、李宏伟、李修文、林棹、慕明、三三、石一枫、王昊然、王威廉、王尧、张楚、张玮玮、郑在欢。

“首届主要考虑‘跨界’,我们广泛邀请了喜欢写作的音乐人、建筑师、艺术家、导演、演员、制片人、诗人等,这次本着重读经典,致敬每个作家曾经的青春,致敬语文的郑重心思,邀请的25位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其中有5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洱更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收获App主编、大赛策划者走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考虑到改写的创意指向,我们也邀请了民谣歌手、科幻作家、剧作家。”

和首届相比,第二届具体赛制也有一点调整。“首届比赛中,所有‘特邀组’自动晋级中评,有不少网友留言觉得这不公平,所以这次的特邀写作者将和所有踢馆作者一样,接受4名初评委匿名打分。他们的作品会按序放出,但未必进入每月总分最高的前15名。”

学生组则面向12-18岁、以中文写作的青少年。走走说,分设学生组和成人组,也想看看学生如何理解这些名作。“写作素养的提升必须以激活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语文热情为前提,在语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如果可以改变文体,改变人物命运走向等等,学生会不会更爱语文一些?成人组的引入则是想让有经验的写作者,把语文变得更加有趣,想让更多教语文的老师受到启发,重新爱上语文。”她向澎湃新闻记者表示,归根结底,是爱我们的汉语。

也因此,第二届邀请的评委不像第一届偏重有写作经验的期刊编辑,而是邀请了中学生杂志的编辑、高校教创意写作且兼有写作经验的作家型教授,以及非常特别的,创意写作专业硕士、高校文学社团成员、初高中语文特级教师等。

比如,学生组评委有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语文高级教师樊阳,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外国文艺》主编黄昱宁,作家、《初中生》主编江冬,《美文》资深编辑李雪,嘉兴一中实验经开学校语文高级教师刘传友,北京十一学校副校长刘伟,《萌芽》副社长吕正,复旦MFA导师、中文系教授王宏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主编徐峙。

成人组评委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文学社长范莉彬,诗人、同济大学创写硕士导师胡桑,评论家、《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黄德海,诗人、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级教师卢吉增,青年作家、《当代》编辑孟小书,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大学驻校作家田耳,作家、原《上海中学生报》《少年日报》《当代学生杂志》《好儿童》副总编吴玫,作家、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项静,诗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

终评委名单也一并公布。在六名终评委中,首届首奖获得者林戈声也是成员之一。“就探讨语文写作这个方向而言,此次终评委的阵容非常强大。除了《收获》主编程永新外,曹文轩是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作家刘亮程的很多散文被选入语文教材和语文试题,据说已超过50篇;朱永新是国家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新教育实验发起人;至于神秘嘉宾X,我希望保留悬念到决选现场讨论那一刻。到决选那天,我们还邀请散文家、评论家李敬泽出任现场主持人。”走走说。

据悉,第二届“无界”文学行动之“中学语文名篇改写”预计于7月颁奖,成人组优胜10名和学生组优胜10名可以自愿结对,在暑假共同完成一个有趣的非虚构或田野调查项目。

“无界,意在传统纯文学概念跨界、破圈,它会在第二届大赛中得以延续。”走走说,“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是有创造性的作家;如果我们的作家,都是合格的语文老师,这样的流动,本身就很无界。”她甚至还有想法,广泛邀请作家来上中学语文课,一人上一篇,和语文老师互动,同上一堂课。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