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2 10:25:57 人气:24
75年前视频记录陈毅来到上海交大,背后有什么故事 用短视频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75年前视频记录陈毅来到上海交大,背后有什么故事
00:40
近日,上海交大释出一则来自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珍贵视频,40秒的视频纪录下1949年6月1日陈毅市长来到交通大学的情境。澎湃新闻记者 邹佳雯 通讯员 罗莹 孙萍 华子怡 编辑 何羽茜 视频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00:40)
交大师生庆解放、迎接管。 本文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供图
75年前的今天,1949年5月27日,大上海迎来全城解放。
为纪念上海解放75周年,近日,上海交大释出一则来自上海音像资料馆的珍贵视频,40秒的视频记录下1949年6月1日陈毅市长来到交通大学的情境。
视频背后,上海解放中的交通大学经历了怎样的故事?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进行了详解。
交通大学工程馆旧影。
交大工程馆,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驻址
1949年5月24日夜,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市区。5月25日清晨,交通大学校门口已有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人民保安队站岗。
交大工程馆,是华东局机关进驻上海第一天的驻址。5月25日夜到26日晨,华东局机关和接管干部队伍由丹阳乘火车到南翔,又由南翔分批乘汽车向上海进军。在车上,陈毅问坐在身边的秘书周林:“你熟悉上海,接管上海市政府的队伍应该先去哪里?”周林说道:“先去徐家汇交通大学,然后分头接管。”
交大地下党组织紧密团结群众,组织保安队留守校园,保护校产,迎接解放。
据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那天,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道路显得有些泥泞。车队到达沪西徐家汇的交通大学,没有占用老师和学生的宿舍,住在工程馆二楼讲堂,大家都躺在地上休息,度过进入上海的第一个夜晚。陈毅和华东局其他领导去了沪西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校园)与地下党领导人会师。
5月26日,由学生自治会组织1000多人的“交通大学人民宣传队”敲锣打鼓,走上街头,欢庆解放。从徐家汇出发,直至外滩,一路上唱着革命歌曲,上演庆祝解放自编的“活报剧”。1949年5月27日晚上七点,“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这个崭新的呼号开始播音,宣布:大上海解放了!
1949年6月1日,“上海各界青年纪念‘五卅’大会”在交通大学新文治堂(即徐汇校区大礼堂)举行,陈毅市长到会发表演说,这一段也被用影像定格了下来。
“民主堡垒”与牺牲在上海解放前夕的烈士
事实上,在此之前,交大也素有红色基因。
早在1925年,交大就成立中共党团组织,这是中国高校中成立最早的党团组织之一。到解放战争时期,交大地下党组织走向成熟,不断发起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上海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和领头羊,是战斗在第二条战线上的一座坚不可摧的“民主堡垒”。
1948年5月,矗立在交大校园内的“民主堡垒”。
据上海交大党史校史研究室,上海解放前交大学生约2400人,但是地下党员数量已有198人左右,加上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会员有近400人,所以骨干进步力量就达学生总数的1/4,这在沪上其他学校是很少见的。随着解放战争深入,1949年国民党当局不断颁布法令,专门秘密逮捕各个学校自治会主席,交大更是被围剿的重点,但是交大改革选举,灵活斗争,自治会始终顽强、未被打垮。它每天的战况报道广播,成为不倒的战斗旗帜。
在如今的上海交大徐汇校区,矗立着一座穆汉祥、史霄雯二烈士墓,常有人献花祭拜。这是两位牺牲在上海解放前夕的交大学子之墓。
穆汉祥烈士(1924-1949)
1949年4月30日,交通大学电信管理系四年级学生、已调地区工作担任中共徐汇分区委委员的穆汉祥,在交大门口的一家面馆用餐时,被特务学生龚瑞盯上而被捕。5月2日,化学系四年级学生、学生自治会的主要负责人、“新青联”成员史霄雯在电车上遭遇特务而被捕。
史霄雯烈士(1926-1949)
在狱中,两人都经历了惨无人道的严刑拷打,但宁死不屈,敌人多次审问仍毫无结果。5月20日,上海即将解放时,穷凶极恶的反动派,把穆汉祥、史霄雯缚住双手,押到了闸北宋公园(今闸北公园)秘密杀害。临难前二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
5月29日,即上海解放后的第三天,学生自治会的学生在工人的指点下到普善山庄寻找烈士的遗体,经过反复辨认,终于在遗体的衣袋里一条领带中找到一张小纸,上面写着史霄雯的名字,另外从衣着与牙齿的特征上辨出穆汉祥烈士的遗体。
1949年6月5日,全校师生员工2000多人怀着悲恸的心情赴上海殡仪馆迎回两位烈士的灵柩,在新文治堂隆重举行追悼大会。1950年5月,陈毅市长为穆汉祥、史霄雯二烈士墓碑题词“为人民利益而光荣就义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1950年5月7日上海市长陈毅复函吴有训同意给史穆烈士纪念碑题词。
用短视频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在新闻与传播专业的课堂上,一个学生曾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时代,还有哪些是我们要去好好关注和展现的?”思索片刻后,我对他说:“乡村——我们的美丽乡村。”
1979年,我出生在一个东北小屯。作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成长起来的一代,我见证了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亲身参与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每年返乡的时候,当坐在高铁动车上,穿行在东北大平原的千里沃野,看到或耕耘或丰收的盛景,我都感慨万千。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可以说,在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只有汇聚起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合力,才能建设好亿万农民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
返回城市和工作岗位,我想把乡村振兴的故事讲好,讲给更多人听。于是,我面向大学生发起了“用短视频讲好乡村振兴故事”的主题创作项目。从村容村貌到民俗民风,从现代农业到富农产业,我们充分发挥短视频微记录、轻传播、社交化等特点,透过一草一木、一家一户的变化,记录乡村的变迁,讲述乡村的故事。
这里有火热的新生活。拍摄过程中,我们关注脱贫致富的变化、美丽乡村的建设,亲历乡村发展的进程。我们鼓励新时代大学生走进乡村、走近农民、走入农业,进行“‘三农’体验式”短视频创作。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到收获、生产、加工,这种体验式的创作经历,让更多人能够切身感受到红红火火的乡村生活,找到心中的“乡愁”。
这里有一大批“新农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业科技专家、管理人才、能工巧匠……随着拍摄的深入,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乡村、来到乡村、留在乡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他们用汗水和努力,浇灌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力量。
这里有很多新变化。近些年,乡村养殖业兴旺。很多乡亲都靠牲畜养殖日益富足,有的开上了小汽车,有的在县城买了楼房。但是,市场行情波动起伏,产业发展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我们尝试用短视频的方式,分享农家生活、农民故事、农业前景,给乡亲们出出主意,努力为当地优质农产品找到销路。
40多年前,农村改革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今天,乡村振兴正在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展望未来,我们一定能用好手中的纸笔和镜头,记录发展历程,讲述身边故事,凝聚乡村振兴的更大力量。(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