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4 10:05:26 人气:5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我们探访了中国“美食+美酒”新地标,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间。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全面深化改革号角,指引着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治理变革闯关夺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破藩篱、革积弊、去沉疴,推动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新时代改革开放蓝图,从顶层设计化作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为中国式现代化延展出新的广阔空间。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时代强音。
(一)
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从来是我们党科学决策、精准施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统一思想、协调步伐的重要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这一系列科学判断,为把握战略主动、进行历史擘画奠定了坚实自信,对于继续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大有作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行之力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唯有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把握机遇,与时代同行。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决定》体现了“最大共识”和“最大公约数”;国际社会认为,这是观察中国“后30年”变革的历史线索。
从最紧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确立起“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由此拉开。
在当代中国的辞典里,“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始终紧密相连。随着实践深入,我们党更是深刻认识到,制度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只有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现代化才能平稳持续地向前推进。
“破”与“立”并举,“制”与“治”融通,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开启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的新阶段,为“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注入了澎湃动力。
——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2012年,我国GDP是53.86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为11.4%;2023年,GDP突破126万亿元,比重保持在18%左右。10多年来,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生态、区域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经济领域一批基础性改革优化了市场竞争环境,激活了经营主体,拓展了发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加快建立。过去10多年,国际环境很不太平。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持续蔓延,侵蚀各国互信协作,冲击国际规则秩序,拖累全球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深刻影响国际政治经济战略格局的重要变量。这期间,我国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构建,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快速推进,成为国际形势演变中的正能量。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6510元提高到2023年的39218元;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从生存到发展,从物质到精神,从福利到权利,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续写新篇章。
——统筹发展与安全能力持续提升。维护安全,是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经济治理现代化的能力体现。不断巩固和发展全球最全工业门类,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高,产业安全发展短板加快补齐,大宗商品、原材料保供稳价有力有序。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逐步健全,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国饭碗端得更稳,14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时,对当时提出的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海外舆论称作“当今世界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同时也不乏怀疑否定之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以一种说到做到、只争朝夕的方式推进改革!
改革开放,这个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在新时代结出的累累硕果,再一次有力证明:机遇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历史从不会慷慨地把机遇恩赐给谁;机遇在顺时谋势聚势、妥善应对危机中来,唯明察、进取、勇毅者得之。
(二)
世界上最难的是变革。因为这意味着直面问题、摒弃积习、自我革命,也由此考验勇气、磨砺信念、衡量担当。
对于在现代化道路上奋力追赶的中国而言,只有用宽广的视野来审视、在奋斗的进程中去观照,才能洞察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走过的这条“光荣的荆棘路”——
从改革领域看,经济长期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渐次显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必须在更多领域、更深层次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从改革对象看,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更加要求风雨无阻的雄心、锐意进取的勇气。
从改革目标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制度建设向更深层次挺进、更广范围拓展。
能够战胜严峻挑战、取得非凡业绩,先立于准确判断,后成于科学方法。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不懈探索,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立治有体,建立完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将党的领导贯穿改革全过程,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旨归,治国理政正其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坚守本根,才能战胜新征程上各种困难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得正、行得稳。
——施治有序,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全面深化改革,是与全面依法治国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以法治保障和服务改革发展是应有之义。“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澄清了那种认为“改革就是冲破法律的束缚”“改革要上路、法律要让路”的错误观点。法随时变,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立法就跟进到哪里;依靠法治平等保护各类经营主体产权,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
——尊重规律,勇于推进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新时代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为遵循,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还要相应地进行下去,推动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直面问题,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局面的突破口。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是改革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更加精准地出台改革方案,形成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也最大程度地保证改革的实践成效。
——上下协同,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实现良性互动。面对改革深水区的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诉求庞杂,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战略性思维和整体性规划为引导,才能突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视野障碍;鼓励基层大胆探索,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共同富裕示范区等一系列试点,发挥了对全局性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通过复制经验、聚合共识,转化为推动全局工作的伟力。
——兼收并蓄,以自信开放姿态汲取和创造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面对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的风云激荡,“各国经济,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习近平总书记一语道破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推动我国形成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主动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成果,为促进同各国互利共赢、共享发展增添了动力。
此外,“更加注重系统集成”“上下贯通、层层负责”“扭住关键,精准落实”……新时代实践探索出的方法论求真务实、用之见效,指导着全面深化改革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路攻坚克难,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胜利。
(三)
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相比,加速追赶的中国,已经蹚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与本世纪初提出“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相比,今天对战略机遇作出新的判断,必须充分估量一个持续影响世界大势的、地位作用日益彰显的变量——中国分量。
接续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时刻,一个奋斗不息致力于长期执政的政党,一个矢志不渝肩负民族复兴重任的政党,一个胸怀天下善于规划未来的政党,势必要思考:面向未来的改革开放如何谋划?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如何越走越宽广?
抬望眼,“两个大局”交织激荡,勾勒出宏阔复杂的时代背景。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看未来,百年奋斗初心弥坚,铺展出催人奋进的宏伟蓝图——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成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我们的面前,有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有效需求有待提振,经营主体信心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
由此,我们的面前,也就有了一张长长的“任务清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优化各类企业发展环境,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不断破除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有风险挑战,更有机遇在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和勇毅担当,也意味着在前进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还将面对许多富有新的历史特点、富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斗争。伟大梦想召唤伟大变革。我们决不能丢失那种敢于直面矛盾、较真碰硬的精神状态,敢于尽职尽力、善作善成的务实作风。无论是清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是全方位优化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都需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
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宣示愈发坚定而豪迈:“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凝结崇高的价值追求,积蓄强大的精神能量,激发深厚的制度优势,中国人民一起向着未来出发。我们深信,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达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定会实现!
我们探访了中国“美食+美酒”新地标
来源:好酒地理局
长沙老城,湘江东畔,猴子石大桥以南,1912珍酒美食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坐落于此。
从建筑侧面的大门进入,入口处摆放了一台1964年由天津第一机床厂制造的插齿机。
站在大堂,很难看出这是一间餐厅,四周的墙体是老式的红砖,墙上有大字“向四化进军”,整体风格怀旧而典雅。
抬头能看见斑驳的屋顶、木梁结构和钢架。视线内也没有一个餐厅该有的标志,只是插齿机对着的尽头有面花墙,上面写着“贵州珍酒”“国宴之珍”。
研究所的前身长沙机床厂始建于1912年,是建国初期机床工业行业全国十八个重点骨干企业之一,如今已成为长沙市的“历史建筑”。
百年长机作为新中国机械制造的先驱,是时代的缩影,它映射历史的发展,沉淀中国工业文化,也承载着长沙老百姓的记忆。
后来,这里不论怎么易名改造,都始终有一个前缀——1912。周围的长沙市民,很多也习惯用“1912”来指代这里。
研究所落地长沙,其实算是机缘巧合。
2022年,珍酒李渡集团董事长吴向东斥资将这里买下,一开始并没有确定好它的用途,只是觉得这样一个特别的地方,一定有其价值。
吴向东对酒的规划中,始终为美食留了一席之地,他认为白酒必须依托中华美食的不断提升,才能走向世界。他也曾经考虑过在各大销售市场做土菜馆连锁,让珍酒真正融入各地的饮食习惯。
买下1912之时,恰逢大厨李开贵(珍酒新餐饮项目负责人)加入珍酒。
于是,双方都萌生了在这里做高端美食的想法——或许,这正是“中国白酒一号工程”珍酒对长沙机床厂作为中国实业发展丰碑的一种致敬。
把一家历经上百年岁月的老机床厂改造为美食研究所,确实如想象中那般复杂。
既要保留外部建筑风貌和内部结构,又要打造现代格调,并让新旧对话、融合,无疑面临很多风险和挑战。
厂房空间面积很大,挑高超过16米,从运营角度来讲,这样的空间结构,日常维护成本会很高。长沙是一个春天和秋天存在感很低的城市,夏热冬冷,仅是改造水电系统就相当复杂。
分区上,设计团队保留了原始的空间尺寸,按照东北西北中轴线,进行分隔重组,把厂房内部分为几个功能区,包括用餐区、品牌展示区、珍鎏酒吧、食材展示区等。
中间留出了大部分空间,未来这里将是一个展厅,可以举办展览、走秀、路演等,目前也是珍酒系列产品的展示空间。
虽然厂房面积够大,但设计改造时留出的餐位却并不太多,这在经营上来说是一种“牺牲”。
但盈利本来也非研究所的目的,它的定位是“一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高级食材料理研究机构”。
“1912珍酒美食研究所”这个名字的酝酿,持续了一年多。从“珍酒李渡湘窖体验馆”到“珍·1912体验馆”,再到“珍·1912”,直到最后挂牌前,才最终确定下来。
“1912”是上百年来长沙人对这里的印象与代称,“珍酒”代表品牌,“美食研究所”是它的身份。
研究二字,从食材开始,贯穿菜品研发和餐酒搭配。
作为高级食材料理研究机构,食材自然是第一位的。
食材的选择,就是前端的“战场”。
研究所有一支6人的采购团队,其中3人负责湖南本地食材,3人负责省外。每个月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他们都游走于全国各地的美食角落,可能是某个镇,也可能是某个村。
|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新鲜食材,琳琅满目地展示在保鲜柜上。
总之,哪里有好食材,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到目前为止,采购团队已经实地筛选出多种食材。
比如,甲鱼来自巢湖,大白鱼来自江阴,羊肉是醴陵的黑山羊,海胆是大连马粪海胆,个头要达到三两一个,白切鸡要用来自湖州的三黄鸡,养殖时间必须达到三年,还有香格里拉的火腿、牦牛肉、菌子。
|图为巢湖,巢湖所产野生甲鱼体长、肉厚、骨酥,肉质鲜美。裙边曲卷上翻的甲鱼更是物以稀为贵。图源/视觉中国
为了寻找最合适的甲鱼,采购团队从长沙驱车前往巢湖周边,走访各地农贸市场和专门捕捞甲鱼的人。最后,采购员程子闻在含山县找到了最理想的甲鱼。
“我们在这个县找了四家专门收甲鱼的,但是甲鱼的肉质与年龄、大小等都有关系,不同店品质不同,最后确定了这家。”采购主管任莹说。
每次选到满意的“样品”之后,采购团队在当地试吃的同时,也会快马加鞭送回研究所,让大厨们二次把关。
|野生菌类、应季时蔬、瓜果等各类珍品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保鲜柜中
但选品结果并非固定的,对更好的“甲鱼们”的寻找,不会停止。
研究所还在云南走访过多个菜市场,最后选了一家品类最齐全、“东西最土”的菜市场建立合作,大部分的菌类就从这里直发。
在云南,还有一个研究所的“专属种植基地”,会小批量种植一些蔬菜,只供给研究所。
采购背后,是复杂且昂贵的运输体系。因为研究所的菜品追求精选、新鲜,这就决定了每次的采购量不会太大,订单也不会是长期的,所以很多食材都是每天小批量寄往长沙,再以最快速度送进研究所。
最令我们惊讶的是,研究所用的某些鱼类,只用现钓的,不要捕捞的,“采购员会半夜守在钓手旁边,有了渔获就连夜送回来,因为钓起来的比捕捞对鱼的伤害更小,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鲜活,我们有几个固定合作的钓手。”任莹说道。
这种对食材的极致追求,决定了研究所不会像普通餐厅那样,有固定的菜单。在这里就餐的模式一般是客人提前预订,提出要吃哪些菜,再来定制当天的菜品,然后寻找食材。
非固定化的运营模式,往往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操作难度。
向外采购,只是研究所的食材来源渠道之一。
吴向东说:“我始终认为‘食材第一,简单料理’是中华美食提升的重要方向,所以,我们主要精力会放在食材的研发上,力争在年底对外公开第一批美食研究成果。”
“研究所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是围绕食材的选种和定点养种,我们准备和一些科研机构合作,把一只鸡、一只鸭、一头猪、一头羊、一条鱼等先整明白,把种选出来,本着好吃的、安全的、有产量的、不太贵等原则,指定地方去养殖,确保味道的稳定性。还有对蔬菜、风干菜、调料的研发。”吴向东讲道。
这从田间地头就开始把握菜品品质,就如同珍酒对原粮基地的倾力打造。
开篇参观的“实验室”,就是负责研发菜品的地方。
这是一处开放式厨房,我们到达的时候,王嘉曦正在制作一道“黑草莓”——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道正式的菜,只是多款配菜的其中之一。
所谓“黑”,可以理解为黑蒜的黑,大概意思是,把食材做到这种程度,会有更浓郁的味道。
|在开放式厨房,你可以一窥米其林大厨的烹饪过程。
仅仅是配菜,就要耗费十几个小时。每颗草莓刮去外皮之后,先用高压炖锅炖六个小时,浓缩风味,但草莓还会保持原来的形态。
再用低温烘干机60摄氏度烘干五个小时,最后再配上起司,才有资格成为配菜。
之所以花费如此大力气去处理最日常的食材,王嘉曦说,只是想让客人品尝到在家里尝不到的味道。
或许,就像品酒一样,在细微的风味差别上,普通人可能尝不出门道,但对于白酒专家来说,却正是顶级的地方。
浇在食材上的酱汁,也会有专门的真空蒸馏机,用40摄氏度低温缓慢蒸馏,保持酱汁所有的风味不流失。普通的锅收汁可能只要一个小时,蒸馏机需要四个小时。
|将浓郁鲜美的酱汁浇淋在菜品上,令人垂涎欲滴。
而离心机可以把酱汁分离出不同形态,比如把牛肉汁分离为水、油、肉渣,再用冻干机把肉渣处理成粉末状态。
客人就餐时,会得到一份蒸馏机蒸馏之后再烧开的水和一份牛肉粉末,将二者结合,就可以还原一盅原汁原味的牛肉汤。
在极致的食材享受之外,研究所让消费者亲自体验美食文化、感受食材的形态变化,可能也是奥妙所在。
这和消费者自己现场勾调一瓶白酒,是同样的道理。
说话间,有厨师拿出一块冷冻羊排,准备低温水煮,王嘉曦把羊排放到低温机中,水温显示65度。计时器倒计时5分钟,旁边温度计已经准备好。
他解释道,“先煮一下,周围都升温了,才能找到这块羊排温度最低的地方,把温度计的针插在这里,达到58度,就代表这块羊排所有的位置都熟了,接下来可以用于任何方式的烹饪。”
不管是65度的水,还是58度的肉,并非一开始就是这个数字。
烹饪的方式、使用的工具、烹饪的流程、每道工序的时间和温度,都是在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尝试中,才逐渐有了标准答案。
王嘉曦拿出几张纸,上面用中文和英文写满了“配方”,有些环节甚至要以秒为时间单位,多煮了十秒、多烤了十秒,风味就会不一样。
烹饪一道菜和勾调一坛酒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反复的排列组合中寻求最佳答案。
最终,就是追求美食的“标准化”,让做菜也能有酿酒所依凭的“工艺文件”。
这也是研究所存在的目的——打造成可复制、标准化、可推广的美食美酒融合样本,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美食与美酒的融合,千百年来都在持续,有人以酒入菜,有人以酒佐餐或者以餐佐酒。
日常烹饪中,啤酒算是最常见的。啤酒风味物质中的中醇、二氧化碳、酒花、酸、联二酮、酯、醛、含硫化合物等物质,在烹饪时会与食物的成分发生相互作用,影响食物的风味。
王嘉曦就喜欢把酒作为“调味品”。
二楼厨房操作台的两边,一边是整面墙的酒架,陈列着许多烈酒和葡萄酒;一边是书架,堆着他从香港带来的美食大全,书上面放了两瓶即将空瓶的珍三十。
王嘉曦研究的新菜里,有些会加一点珍三十,但加多少、哪个环节加、哪些食材加、让酒和食材一起烹饪多少时间……同样是复杂的排列组合。
这里的主要任务,还是研究以餐佐酒。
研究所以湖湘本土菜色为主,但并不强调菜系,而是搭配全国各地的特色菜,比如广东的汤、东北的饺子,也由此逻辑构建了一支汇集餐饮界精英的星级厨师团队。
|狮子头,因其形如同中国古典园林中石狮子的头而得名,是淮扬菜中的精品。传说狮子头做法始于隋朝,原名葵花斩肉,唐朝被改名为狮子头。此菜色泽雪白,肉质鲜嫩、清香味醇。
见证了研究所从0到1,李开贵表示,“现在的社会,餐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一个厨师只需要做好菜就行,现在还需要会餐酒搭配。以前是用自己的经验做菜,现在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做菜。”
可能很少有厨师像他这样,投身一家酒厂,在车间学习酿酒工艺,了解酒的香型、风味、口感、颜色、质地,到最后能仔细体会口腔与酒分子碰撞的细微感受。
当一个厨师的舌头能同时品鉴菜与酒,那二者的搭配,就有了更精妙的可能。
研究所厨师团队总结的餐酒搭配方案,主要从味觉体验出发,让美食与美酒搭配达到味蕾上的平衡和谐,相互成就。
“前菜不能是刺激性的,比如辣的、过甜的、过酸的,这些都会破坏口腔对酒味的感知,应该以咸鲜为主;其次,菜的香辛调料不能过多,比如姜蒜等,也会影响口腔;在汤品上,要选择性热的汤,和酒一样促进血液循环;在食材的元素上,会优选蛋白质含量高、油脂含量丰富的。”李开贵介绍。
当然,由品酒进度决定的走菜顺序,也是经过了多番研究的。
虽然是美食研究所,但这里实际是为了让爱酒之人在“餐”的帮助下,能够事半功倍地去品酒,更好地体验酒的滋味。
行业内当前对于餐酒搭配的科学研究还不算多,日前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团队孙金沅教授课题组发表了研究论文《花生配白酒:增强后鼻香气强度,减少白酒余味》。
论文提出,“花生可以在白酒饮用初期增强白酒中酯香和窖香的爆发强度,降低后期回味。同时,花生也增加了白酒后鼻香气的释放强度,加快了白酒后鼻香气的爆发时间。花生中的吡嗪类化合物,可以增加人们对白酒中曲香、谷香、甜味、酸味和陈香的感知。”
曾有学者对清雅型白酒、豉香白酒与六道菜品的搭配进行过“餐酒搭配中的白酒消费者喜好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餐酒搭配后,味觉强度变化呈现异质性。
每一道与酒搭配的菜,能使风味互补,必然都有其科学原理存在,只是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国际著名酒类风味化学家、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研究员范文来表示,美酒与美食的搭配是互相彰显其个性,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外国人讲究营养。
他认为,餐酒搭配有科学的因素,但这是一个宏大的课题,科学只占部分,美食与美酒融合的真正内涵,还需要分层次进行论述,如民族、地域、风俗、阶层等。
“1912珍酒美食研究所,是对餐饮业的一种赋能。只有中华美食料理水平不断提升,才能让更多的食客走出家门,走向美食餐厅,才能促进白酒扩容,才能让白酒伴随中华美食料理香飘世界!”
吴向东始终认为,美食升级可以带动白酒的发展,让中华美食走向世界,白酒未来的机会就会更大。他呼吁各家酒企共同重视美食+美酒的研究,推动建立中华美食的标准,定期发布美食研究报告,让中华美食助力中国白酒走向世界。
因此,珍酒还打造了“国之珍宴”,其更是将中华美食、美酒、文化与传统艺术如音乐、舞蹈有机结合,带来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真正实现“美食+美酒”的深度融合。
|“国之珍宴”高端品鉴会,在享用国宴美食、品鉴国宴美酒之余,体验中国传统白酒文化,欣赏精彩艺术表演,沉浸式感受文化艺术融合之美。
如果说研究所负责在后端探寻美食与美酒结合的奥秘,那么“国之珍宴”作为高端品鉴会,就是为美食与美酒塑造了极致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两者都是珍酒对“美食+美酒”新融合模式探索的主要成果。
美食与美酒,都兼具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是文化的载体,是世界的通用语言。
二者的融合,不仅是风味和一些化学物质的融合,也不仅是消费场景的融合,更是品质、文化、理念、思潮和生活方式的融合。
所以,1912珍酒美食研究所也必然是开放的。
明年开始,研究所将接受社会厨师的游学交流活动,采取申请制的游学活动,会将成型的一些菜品免费教会社会厨师,达到快速推广的作用。同时,还将不定期推送视频类节目,免费让各界厨师学习研究所的菜品和食材的出处。
李开贵说:“我们希望它是国内外厨师、美食家、学者和美食爱好者交流的平台,我们对外开放,想一起来研究、探讨美食的人,都可以来。餐厅二楼的开放式厨房,既是新菜品研发的地方,也是美食交流与传播的窗口”。
珍酒此举,更像是一个公益项目,是为白酒业和中华美食业共同去做一件事情。
到这一步,“研究”似乎有了更深厚的意义。
试想,未来将有无数国内外大厨来此学习中国白酒与中国美食的搭配,有无数美食将具备详尽的标准化配方,也有无数套白酒与美食的搭配方案在这里发布。
假以时日,1912珍酒美食研究所会成为中国的“美食+美酒”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