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9 15:04:34 人气:8
时政新闻眼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如何跑出加速度?习近平这篇主旨讲话指明方向 时政新闻眼丨一场科技盛会召开,习近平强调锚定这个战略目标,
时政新闻眼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如何跑出加速度?习近平这篇主旨讲话指明方向
5月30日,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2022年12月,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决定,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时隔一年半,习主席在这次主旨讲话中强调,要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
中国和阿拉伯朋友北京再相聚,有哪些看点?对于“跑出加速度”,习主席明确了怎样的路径?《时政新闻眼》为你解读。
时政新闻眼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如何跑出加速度?习近平这篇主旨讲话指明方向
△视频: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
01
盛会:大国外交的“中阿时间”
5月30日上午,北京钓鱼台芳华苑内,中国和22个阿拉伯国家国旗以及阿盟旗帜相映成辉。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在这里举行。
△钓鱼台芳华苑。(总台央视记者石丞拍摄)
部长级会议,是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的长期机制和例会安排,每两年在中国或阿盟总部或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轮流举办一次。
进入新时代以来,2014年6月、2018年7月,第六、八届部长级会议先后在北京举行。那两次会议的开幕式,都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主席在开幕式上都发表了重要讲话。
△会议现场的集体合影区。(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今年是第十届部长级会议,阿拉伯朋友再聚北京。
巴林国王哈马德、埃及总统塞西、突尼斯总统赛义德、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阿盟秘书长盖特,以及22位阿拉伯国家代表团团长共赴这一场盛会。
△会议开始前的主席台。(总台央视记者杨新禹拍摄)
这次会议,有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一是恰逢中阿合作论坛成立20周年。
2004年1月,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位于埃及开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共同宣布成立中阿合作论坛。20年来,论坛建立起部长级会议、战略政治对话、改革发展论坛、能源合作大会等19项重要机制,发布了85份重要成果文件。
△会议开始前,现场正在进行各项准备工作。(总台央视记者郭鸿拍摄)
这次会议,也是首届中阿峰会成功举办之后,中阿合作论坛首次召开部长级会议。
2022年12月,首届中阿峰会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习主席出席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峰会发表《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宣布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此次会议,对落实中阿峰会成果、加快推动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5月29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举行仪式欢迎埃及总统塞西访华。图为欢迎仪式现场的少年儿童。(总台央视记者刘琦拍摄)
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巴林、埃及、突尼斯、阿联酋4位阿拉伯国家元首和阿盟秘书长分别致辞。除了出席开幕式,4位国家元首这次来华也是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
这一组重量级的访问,也恰逢双边关系的重要节点。今年是中国和巴林建交35周年、和埃及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和突尼斯建交60周年、和阿联酋建交40周年。
△5月30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同阿联酋总统穆罕默德会谈。这是会谈开始前的现场。(总台央视记者鄂介甫拍摄)
02
“亲切”:继往开来写新篇
在5月30日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深化合作、继往开来,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的主旨讲话。读懂这篇重要讲话,需要把握3个关键词——“亲切”“务实”“公正”。
在讲话的开篇,习主席说,“每次同阿拉伯朋友相聚,我都倍感亲切。”
“亲”“亲切”“亲近”,这是习主席经常向阿拉伯朋友谈起的感受。
△会议现场的发言席。(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2014年,在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主席说,“同阿拉伯朋友见面,总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这种亲近感缘于我们对待彼此的热情和真诚,也是缘于中阿两个民族的长期交往。”
2016年,习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引用了《管子》中的一句话:“未之见而亲焉,可以往矣;久而不忘焉,可以来矣。”他说,“来到阿拉伯国家,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有一种亲近感。”
2018年,在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主席再次表示,“中阿两大民族虽相隔遥远,却亲如一家。”
△现场媒体区。(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亲切”,传递的是情谊。
在2022年的首届中阿峰会上,习主席首次提炼了“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的中阿友好精神。
“亲切”,表达的是期许。
在这次开幕式的讲话中,习主席表示,中方愿同阿方守望相助,平等互利,包容互鉴,紧密协作,把中阿关系建设成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标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样板、不同文明和谐共生的典范、探索全球治理正确路径的表率。
△与会代表在现场合影留念。(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在开幕式上,习主席还宣布了一个重要信息:中方将于2026年在中国举办第二届中阿峰会。他表示,“相信这将成为中阿关系又一座里程碑”。
在中阿双方共同努力下,这次部长级会议签署了《北京宣言》《论坛2024年至2026年行动执行计划》等合作文件,取得丰硕成果。
03
“务实”:深化合作开新局
2014年首次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的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习近平主席就表达了中阿合作的基调和底色——“务实”。
他说,我们要“用最明白的语言对话,用最贴心的方式合作”。“集体合作不追求轰动一时,而更看重打基础、谋长远的举措。”
△5月30日开幕式现场,阿盟秘书长盖特在致辞。(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2022年12月,首届中阿峰会发表《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就双方在政治、经贸、投资、金融等18个领域合作作出规划。
在那次峰会上,习主席表示,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的第一步,未来3到5年,中方愿同阿方一道,推进“八大共同行动”,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8个领域。
△与会代表在交谈。(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一年多来,习主席提出的推进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取得重要早期收获。
这次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习主席表示,下阶段,中方愿同阿方构建“五大合作格局”,推动中阿命运共同体建设跑出加速度。
这“五大合作格局”包括:更富活力的创新驱动格局、更具规模的投资金融格局、更加立体的能源合作格局、更为平衡的经贸互惠格局、更广维度的人文交流格局。
△中阿合作论坛的官方标志。(总台央视记者彭汉明拍摄)
当天,习主席还宣布了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包括中方将同阿方在生命健康、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现代农业、空间信息等领域共建10家联合实验室,中方愿扩大自阿方进口非能源类产品特别是农食产品,未来5年将同阿方力争实现1000万游客互访,等等。
从“八大共同行动”,到“五大合作格局”,中阿合作正在进一步走深走实,切实惠及双方乃至全世界人民。
04
“公正”:中东和平再发声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担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首访阿拉伯国家时,在阿盟总部发表了一场题为《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的重要演讲。
在演讲中,习主席说,中东是一块富饶的土地。让我们感到痛心的是,这里迄今仍未摆脱战争和冲突。中东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屡屡提及的“中东之问”。少一些冲突和苦难,多一点安宁和尊严,这是中东人民的向往。
△会议现场的旗阵。(总台央广记者马喆拍摄)
然而,在中东这片土地上,战火仍在延烧。去年10月以来,巴以冲突剧烈升级,人民遭受沉重苦难。习主席多次强调,这场悲剧延宕至今,是对人类良知的考验,国际社会必须有所作为。
这次会议前夕,外交部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透露,本次会议将就巴勒斯坦问题发出中阿共同声音。
△外国媒体拍摄现场旗阵。(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5月29日,开幕式前一天,习主席在同埃及总统塞西会谈时,双方就巴以冲突交换意见。习主席表示,当务之急是立即停火止战,避免冲突外溢冲击地区和平稳定,防止更加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勒斯坦问题的根本出路。中方坚定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
塞西总统表示,埃方高度赞赏中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始终主持公道,坚持正义立场,愿同中方保持密切沟通,推动加沙地区紧张局势尽快得到缓解。
△会谈中的塞西总统。(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在5月30日的开幕式主旨讲话中,习主席坚定表达了三个“不能”:战争不能再无限继续,正义也不能永久缺席,“两国方案”更不能任意动摇。
同时,他还强调了三个“支持”:中方坚定支持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享有完全主权的独立的巴勒斯坦国,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支持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实效的国际和会。
这次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联合声明》,发出了推动加沙冲突尽快平息、推动巴勒斯坦问题全面公正持久解决的正义之声。
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阿盟总部发表演讲时说,“民族复兴的追梦路上,难免会经历曲折和痛苦,但只要路走对了,就不怕遥远。”
以这次北京盛会为新的起点,中国将继续同阿拉伯朋友一道,弘扬中阿友好精神,团结共创未来,让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的大道充满阳光。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覃思
记者丨李铮 李晋 彭汉明 鄂介甫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编辑丨王尊
时政新闻眼丨一场科技盛会召开,习近平强调锚定这个战略目标
6月24日上午,一场科技盛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首次共同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一次科技含量极高、“最强大脑”同台闪耀的盛会。跟随《时政新闻眼》,一起见证中国科技界“星”光璀璨的高光时刻,共同领悟总书记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拳拳之心。
全国科技大会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召开 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01
“三合一”,这场大会令人瞩目
今年这次“科技盛会”,堪称一个“新组合”。也就是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以前都开过,但合在一起,还是头一回。
先说“全国科技大会”。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我国迎来“科技的春天”。此后,1995年、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两次召开。2012年、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也开了两次。
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是与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共同召开的,被称为“科技三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说,“这是共和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科技盛会”。“科技三会”召开的这一天——5月30日,后来被设立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再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200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吴文俊、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颁发。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以往一般在年初举办,2021年首次改在了11月。今年这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是时隔两年再次召开。《时政新闻眼》发现,上次大会宣读的是《国务院关于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今年这次宣读的则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与会者正在步入会场。(总台央广记者潘毅拍摄)
最后说“两院院士大会”。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我国科学技术界和工程技术界最高学术机构。两院院士大会原本每两年举办一次。2014、2016、2018年,总书记三次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1年5月28日,总书记出席了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在会上指出,“这是我们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共商推进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大计的一次盛会。”
△与会者正在步入会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今年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三场会议首次“相逢”。这三场会议也都是在党的二十大后首次召开。
躬逢其盛,意义非凡。正如总书记在会上所说,“这次大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科技盛会。”
△大会开始前的现场。(总台央视记者李增仁拍摄)
02
为什么是他们摘得最高奖?
在这次盛会上,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获得这一项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他们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这个奖项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迄今已有37人获奖。
今年获奖的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他创立了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
“我这一生的工作,就是让测绘这一过程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实时化。”从东方红一号到北斗系统,再到珞珈系列卫星,李院士把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作为一辈子的追求。
△李德仁院士。(总台央视记者杨紫童拍摄)
在德国读博期间,李院士发明“李德仁方法”,创建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被誉为“解决了一个测量学的百年难题”。
毕业时,国外多家研究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李德仁毅然选择回国。妻子朱宜萱在当时给他的信中写道:“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一直到了45岁,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挤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李德仁院士夫妇。(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李德仁院士长期研究的是遥感测绘。浩渺太空中,卫星离地面五六百公里,实现高精度很难。
李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就像是为卫星装上了“千里眼”,看得更准、更清、更快、更全。如今,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到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评估、防灾减灾等多个领域。
今年李院士已经85岁,仍然在给大一学生讲授专业基础课“测绘学概论”,学生们都称这门课是“最奢侈的基础课”。曾经的青葱少年如今已是登顶学术巅峰的科技泰斗,教书育人、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却从未改变。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和证书。(总台央视记者李铮拍摄)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另一位获奖者薛其坤院士,是这一奖项设立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曾经摘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近年来,量子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领域。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应用前景举行第24次集体学习。当时的讲解人就是薛其坤院士。薛院士主攻量子物理,是凝聚态物理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实验物理学家,率领团队完成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
△薛其坤院士。(总台央视记者卢心雨拍摄)
何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薛院士的解答简洁易懂:在材料中,电子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不知道走哪条路的,它没有感情。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不同于量子霍尔效应,在不需要外加磁场的条件下,电子仍然能像高速公路上的汽车一样高度有序、一往直前运动。
在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难度极大。自1988年起,不断有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各种方案,但国际物理学界没有任何实质性实验进展,最终这一难题被薛其坤团队在2012年底首次攻克。
△薛其坤院士夫妇。(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成果的问世,能够推动新一代低能耗晶体管和电子学器件的发展,解决电脑发热、能量耗损等问题。对日常生活来说,最直接的功用,就是可以解决手机或电脑发热、耗电快、运行慢等困扰。
遨游在世界科学的海洋,薛院士把自己比作一艘从沂蒙山区驶出的小船。有恒勤奋,便是不凡。35岁担任教授,50岁攻克量子物理世界难题,巴克利奖授奖70年来首位中国籍获奖者……盛名之下,他还有一个别名——“7-11先生”。这是对他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才离开的形象比喻。
120年前,量子论诞生,中国只能做一名看客。今天,因为有一批像薛院士这样的科学家攻坚克难,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次量子革命”的重要推动者与引领者。
△获奖的科技工作者们。(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03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同时提出“建成科技强国”的目标。
在6月24日的科技盛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是会场传递的最强音。
总书记指出,“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1年时间了。我们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我们有着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在会上,总书记总结了“八个坚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坚持培育创新文化,坚持科技开放合作造福人类。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我们对什么是“科技强国”有着清醒的认识。
从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到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书记在会上系统阐述了科技强国必须具备的五方面基本要素。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总书记还重点阐明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五项主要任务。
一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二是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三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四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构筑人才竞争优势;五是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获奖的外籍科技工作者,奖章的背面刻有获奖者姓名。(总台国广记者李晋、央视记者姚瑶拍摄)
下个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在这次科技盛会上,从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深化科技经费分配和管理使用机制改革,到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议题。
对于科技工作者,总书记总是给予关爱和呵护。在这次会上,他说,要持续整治滥发“帽子”、“牌子”之风,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他还指出,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他们充分信任、放手使用、精心引导、热忱关怀,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在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向着战略目标进发,总书记在今年这次科技盛会上发出号召:“现在,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独家视频丨习近平:要树立雄心壮志 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监制丨申勇 龚雪辉
主笔丨刘瑞琳
记者|李铮 李晋 李增仁 潘毅 姚瑶 赵化 卢心雨 杨紫童
视觉丨陈括 张晶 王海涵
编辑丨王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