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
首页 学校
帮我选课
历史 我的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

2024-10-09 09:19:03  人气:6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 这几天美国大选的新闻把特朗普的竞选搭档… 

国新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文物局)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邀请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先生介绍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还有,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先生,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先生,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先生。

下面,我们首先请关强先生作介绍。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国家文物局,向各位媒体记者长期以来对文物工作的关心、支持、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国拥有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40项世界文化遗产及4项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在新征程上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文物局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积极践行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让文物和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以下五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文物系统保护全面加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有序实施,“应保尽保”理念渐入人心。长城、石窟寺、文物建筑、廊桥、革命文物保护等有力推进。持续开展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一批重大法人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文物安全状况持续向好。

二是文明研究阐释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成果丰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进一步深化了对古国时代文明内涵的认知,进一步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深海考古迈向世界先进水平。推行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的“先考古、后出让”政策在24个省份落实落细。

三是文物传承利用成风化人。全国备案博物馆达6833家,免费开放率超91%,2023年举办4万余个陈列展览、38万余场教育活动,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革命纪念场馆和革命文物发挥思政教育功能。135家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187家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及立项单位,成为公众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寻古中国》《何以中国》《国家宝藏》等节目广受好评,以文物为题材和灵感的“国潮”“汉风”文创,增进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是人文交流合作扩大影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等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发起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联盟成员国、伙伴国、观察员国数量达到20个。中国考古走进埃及、玛雅文明腹地,深入法国、突尼斯、南非、中亚等20多个国家,开展48项联合考古。文物保护修复国际合作拓展到6国11处,柬埔寨吴哥古迹、乌兹别克斯坦希瓦古城、缅甸他冰瑜佛塔等项目受到当地民众好评和国际社会的赞誉。43批次、1900余件(套)海外文物“游子”回归祖国,文物成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金名片”。

五是文物治理能力切实增强。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交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文物科技全面纳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数十项文物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成立,秘书处落户中国。举办全国文物行业技能大赛,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发布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职业标准,文物、博物馆学科专业设置优化提升,文物全科人才培养让基层后继有人。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带领全国文物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在中央有关部门统筹协调下,进一步加强与文化遗产各有关部门的密切合作,协同推进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物新篇章。

我就介绍这些。下面,我们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谢谢!

寿小丽:

谢谢关强副局长的介绍。下面,我们就进入提问环节,请大家开始举手提问。

新京报记者:

近期,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请问国家文物局在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推出了哪些举措?下一步还有哪些工作计划?谢谢。

关强:

谢谢您的提问,申遗工作也是我们一项重要工作,我们专门有世界文化遗产司,下面请我们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的邓超司长来回答。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

感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和省(区、市),全力推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保护与管理,取得一系列重要工作进展。

我们连续推动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十八大以来,已经连续推动了十项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报,像近期的“北京中轴线”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良渚古城遗址”,这些项目申遗成功,使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了59项,保持领先优势。

我们持续加大对公约的履约力度,创建了全球领先的监测预警体系,实施长城、故宫、避暑山庄、布达拉宫、莫高窟、大足石刻、麦积山等一大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长城、大运河保护管理荣获国际赞誉。

我们推动科技赋能遗产保护,敦煌的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多场耦合实验室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故宫文物建筑三维激光扫描与数字建模,敦煌数字化保护标准体系,良渚古城遗址的保护展示和潮湿环境下土遗址的保护,避暑山庄石质文物保护等取得了突破进展。

我们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中哈吉“丝绸之路”联合申遗成功,我们主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与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开展多领域合作,为国际治理体系建设贡献中国力量。

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首先,会全面更新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深化申遗的申报主题研究,持续推动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储备项目体系化申遗。我们会按照昨天刚刚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的部署,在全国已有的这些世界文化遗产和双遗产文化遗产部分开展“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升专项行动”,切实提升已申报成功遗产的保护、管理、研究、展示与利用能力。我们将继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化与世界遗产中心、国际遗址理事会的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理念研究、规则制定、国际交流。我们将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抓手,切实推动北京老城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持续推进文物建筑保护修缮、环境整治与活化利用,向世界展现古今交融的大国首都历史文化积淀。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体制改革作出了部署,要求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请介绍一下国家文物局近年来在保障文物安全方面的情况,以及下阶段还将采取哪些措施?谢谢。

关强:

谢谢您的提问。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底线和红线。近年来,在推动落实文物安全责任方面,国家文物局推动31个省份全部将文物安全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查处文物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持续开展文物安全检查整治行动,挂牌督办整改突出风险隐患,近三年来排查整治各类文物安全隐患和问题24万余项;全国万处文物博物馆单位公告公示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31个省份实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告公示全覆盖。

在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方面,国家文物局充分发挥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作用,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印发《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工作方案(2023—2025年)》,联合发布《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联合发布长城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和15件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持续开展新一轮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自2022年9月新一轮三年专项行动实施以来,各地公安机关破获各类文物犯罪案件120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500余名,追缴珍贵文物3100余件,一般文物47万余件。

在加强文物督察工作方面,我们加强制度建设,先后出台文物违法案件督察办法、文物督察约谈办法等。综合运用现场督办、联合约谈、专项检查等方式,严格督察督办文物违法案件,一批涉及违法建设、擅自修缮、擅自迁移等重大文物违法问题得到严肃查处和整改。我们持续开展文物卫星遥感执法监测,提升发现文物违法问题的能力,2024年,我们已将全部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纳入监测范围,今后会每个季度监测一次。

文物督察是文化遗产保护督察的重要内容。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全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督察的相关工作。同时,也立足自身职能,持续加大文物违法案件督察力度,严格查处重大文物违法案件和安全事故,强化执纪问责,推动地方切实履行文物保护责任。组织增强科技手段支撑,全面开展文物卫星遥感执法监测,推动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管视角前移,及时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切实保障文物安全。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刚才关强副局长介绍了《考古中国》项目不断取得重要进展,能否详细介绍一下我国考古工作的情况?接下来在深化考古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还会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谢谢。

关强: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努力推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也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18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990余项主动性考古项目有序实施,郧县人、皮洛、良渚、二里头、三星堆遗址等一系列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像郧县人、陶寺、良渚遗址被载入了中学历史教科书,中阿、中非联合考古深入开展,中国考古影响力不断扩大。

南海西沙西北陆坡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突破,过两天会有专门的展览会推出来。“南海Ⅰ号”发掘保护珍贵文物18万余件,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保护,过两天二期保护工程也会启动,中国水下考古技术和装备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24个省(区、市)土地“先考古、后出让”政策落地,有力保障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全国建成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55家,还有80家立项单位,三星堆、石峁、殷墟、七个星佛寺等一批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成为文化传播、文明传承的重要阵地。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认真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推动考古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我们将重点推动重大历史问题的攻关,启动实施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建设好国家夏商文明考古研究中心,前两天这个中心已经奠基了,就在洛阳。促进多学科、跨区域专业力量、资源整合,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将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我们将推进世界一流考古机构建设,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全面推动学术科研、国际合作、管理创新和队伍建设,系统提升中国考古的专业化、科学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水平。

我们将继续促进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持续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建设富有活力的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等,推动考古研学,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的考古体验场所和产品,充分发挥考古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作用。关于考古研学的相关文件,我们最近也刚刚出台,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刚刚提到了很多博物馆,我们注意到这两年“博物馆热”一直在持续升温,一些热门的博物馆也出现了预约难和一票难求的现象。请问国家文物局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会采取相关举措来应对这些问题吗?谢谢。

关强:

请刘洋司长回答。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刘洋:

确实,诚如您所说,这几年博物馆在持续升温,一些热门博物馆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全国正式备案注册的6833家博物馆已经接待观众量达到了亿人次,其中暑期两个月接待的观众量就达到了亿人次,其中有6个省的观众接待量都突破了1500万,江苏、山东、北京、浙江、陕西,还有广东省,都达到了1500万。像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些热门博物馆,都成了公众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上个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举办了第十届博物馆及相关产品和技术博览会,短短4天,观众量就突破了35万人次。正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可能大家也都听说了,自7月19日正式开展,两个月以来观众量已经达到了58万人次,基本上每天有1万人次。

这些数据都说明,公众对优质文化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我们的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博物馆从业人员,接下来我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工作。

首先,要扩大优质文化的供给能力。其实“博物馆热”的背后是博物馆“冷热不均”的问题,如何让博物馆热得均衡,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我们会继续统筹不同类别博物馆的发展。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布了新一批央地共建重点博物馆名单,对这些大馆,我们会引导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大馆带小馆,巡展、借展、联合办展等方式,把优质的文化资源直接送到基层。同时,我们也会开展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指导4000多家中小博物馆进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为大家提供更多选择。

其次,继续优化开放服务。今年7月1日,暑期开始的时候,我们印发了关于做好暑期博物馆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不搞一刀切,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实施预约机制。据统计,全国6833家博物馆,除了一些热门博物馆外,大多数都取消了预约机制。因为工作需要,或者因为各地情况不同,继续保留预约机制的也都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比如保留了人工售票窗口、电话预约等形式。现在全国1662家一二三级博物馆中有近1200家都进行了延时服务,延长了博物馆的开放时间。针对“黄牛”抢票、社会讲解乱象的问题,我们近期与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进行了专题磋商,像北京等地也专门开展了打击“黄牛”的专项整治行动。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聚焦预约参观、讲解服务等热点问题加强规范引导,确保群众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再次,积极拓展服务形式,打造公众“身边的博物馆”。我们会利用一些新的技术、新的手段,发展“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策展新模式。同时,我们通过博物馆进社区、进校园,打造流动的博物馆,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公众美好生活需求相适应的博物馆“生活圈”,打通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文化服务。谢谢!

红星新闻记者:

去年11月,我国开展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请问普查当前总体进展如何?接下来有何举措?谢谢。

关强:

谢谢您的提问。我们的普查工作现在进展得也非常顺利,我们的普查工作也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个重要举措和具体行动。

普查开展以来,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努力,已经基本实现了“五个完成”。一是完成了普查机构的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的普查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00%组建,为普查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完成了普查队伍的集结。各地调集古建院、考古所、文管所,还有一些高校的力量,组建了普查队5000余支,普查队员万余名,比第三次全国普查从人数上增加了一半。三是完成了全覆盖的培训。各级普查办都组织开展了普查培训,确保普查队员在上岗前都得到培训,现场培训共计万余次,有的人可能重复培训。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物领域最大规模的行业培训,从国家层面,分为六大片区进行培训。四是完成了全流程的试点。国省两级95个普查试点先行先试,提供了经验。五是完成了全方位的保障。我们制定了统一的普查标准,统一研发了普查软件,统一配发普查设备,包括一些数据的采集设备,全国各级2024年普查经费的落实,为普查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目前,野外的实地调查还正在进行中,我们的普查队员也克服高温酷暑,跋山涉水、踏寻调查。根据我们的调度数据,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开始,截至9月23日,全国已复查万余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复查率占33%。已调查发现万余处新发现的文物,新发现比例达到。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对已知文物的细心复查,是对未知历史遗迹的用心发现,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心守护。我们现在每周都会调度一次,也会经常从各个层面进行督办。特别是9月到11月份是实地调查的黄金期。下一步,第四次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将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要开展实地督导。我们会赴各地现场检查指导,加强业务支持,提供技术保障。对进度较慢、新发现力度不足的地区加强督导。要深化部门联合,与部分普查成员单位开展联合调研、课题研究,巩固联合发文的成果,深化普查合作机制。我们现在跟绝大多数的成员单位都联合发了通知,一些专门的从不同领域的普查也会进一步深入。另外,要加强质量控制,我们要制定普查质量的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做好普查数据的审核,确保普查质量。同时我们也会持续做好宣传。前一阵我们也专门组织了媒体记者去各地进行了普查宣传,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及时报道普查最新进展和成果,营造良好氛围。希望各位媒体继续关注“四普”工作。谢谢!

香港中评社记者:

我们知道,想要发挥文物作为历史承载和传播的载体作用,就要通过文物“活”起来等方式。请问在深化文物价值阐释传播、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以及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国家文物局开展了哪些具体工作?谢谢。

关强:

谢谢。怎么更好地让文物活起来?近年来,国家文物局持续加大文物的保护宣传,当前各个领域工作也都有了新进展,刚才刘洋司长讲到的博物馆、纪念馆开放,其实也是面向公众的宣传。国家文物局推出了两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以21个省市县为创建主体,激发了改革创新的活力。此外,我们还有百余条文物主题游径,串联了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众考古等举措,让广大人民群众亲近文物、走近遗产,既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特别是在深化文物价值阐释传播方面,我们深入推进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计划,将文物资源转化为媒介资源、教育资源、公众资源,以文物传播推动文明传承。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实现了三个推动。

开放文物资源,推动让文物“活”起来。我们加强与中央媒体、地方媒体、行业媒体、商业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沟通,会同全国两百多家文博单位建立文物宣传传播矩阵,加强对重大考古发现、学术研究成果、重要展览展陈的信息发布,提供多样化的文物宣传内容供给。刚才我们有的同志也介绍到了,像故宫的“数字文物”产学研应用体系、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丝绸之路数字文物共享平台等各地创新实践案例,这些案例也获评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案例,盘活文物资源、形成宣传合力,共同讲好文物故事。

加大宣传力度,推动让文物“热”起来。我们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何以中国 盛世中华”系列网络宣传活动、文物新媒体传播精品推介活动等,组织“当一天普查员”“文物保护看基层”等主题宣传活动。围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进展等举办了多场新闻发布会,组织各地开展7300余项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打造精品节目,推动让文物“亮”起来。我们与有关媒体单位联合打造《国家宝藏》《中国考古大会》等大型节目,推出《文博日历》《文物说节气》《中国考古大讲堂》等新媒体产品。就在上个周末,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寻古中国》双双荣获第28届全国电视文艺“星光奖”优秀电视纪录片奖,大型节目《帛书传奇》也举行了启动仪式。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够通过这些文物阐释传播作品,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谢谢!

中国文化报记者:

古建筑、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是我国文物的重要类型,遍布我国城镇乡村,请详细介绍一下我国文物建筑保护管理情况。谢谢。

关强:

建筑类请邓超司长来回答。

邓超:

谢谢记者的提问。我们司有一个处专门叫文物建筑处,我们习惯将古建筑、近代现代代表性建筑合称为“文物建筑”。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文物建筑占比是62%,在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文物建筑占比是53%,总数超过了40万处,数量庞大,类型也丰富。

十八大以来,我们一方面利用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用于10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持续改善文物本体的保护状况。另一方面,严格管控,高水平引导文物建筑周边的建设活动,赓续城乡文脉。就是说既保护文物本体,也保护周边环境。在此期间,一大批文物建筑已经成为城乡复兴的火车头,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成为老城老街老村镇的高质量发展的“点金石”。同时,近年来,根据文物事业的发展情况,我们不仅关注国保单位的保护修缮,也将事业延伸到了文物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延伸到了预防性保护路径的探索,部署实施了预防性保护的试点工作。特别是关注低级别文物保护,持续开展拯救老屋行动,开展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近期支持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和政府一般债券用于低级别文物建筑的保护修缮工作,这些都有力改善了文物建筑的整体保护情况。

在央属文物保护资金设立之后,像近期北京协和医学院、梅兰芳旧居等一批重要的文物建筑修缮以后重新焕发光彩,已经取得了明显实效。文物建筑整体保护工作在这几年有很大进展,但是实事求是来讲,文物建筑的保护、研究和工作体制机制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在下一步,我们会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进以下工作,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持续推进改革。要以文物保护法修订为契机,组织修订《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针对现在社会各界比较关心的文物建筑的招投标、文物建筑材料,包括工匠问题,提出改革举措,整体谋划,攻坚克难。要推动建立保护工程的技术监督体系,加强世界遗产、国保单位和省级古建院所文物建筑力量配备,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加强文物建筑的后备人才培养。

另一方面是加强系统保护和研究性保护,编制文物建筑保护研究“十五五”专项规划,启动“营造中国”计划,依托应县木塔等一批重大的文物建筑修缮工程,推动高水平保护、研究和展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保护展示建筑、造像、壁画、碑刻、彩画的深厚价值和它的研究史、保护史,也要整体保护与这些建筑共存共生的周边环境、古树名木、文化景观,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物建筑工作高质量发展。谢谢大家!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

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意义重大,请介绍一下国家文物局对于革命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有哪些具体举措,以更好地传承革命精神?谢谢。

关强:

谢谢您的提问。革命文物保护非常重要,因为革命文物承载了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特别是对于青少年教育方面,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和推广。近年来,国家文物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革命文化的传承弘扬、探索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迈出新步伐。

我们在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方面不断加大。持续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革命文物主题保护展示工程,加强统筹规划,编制了27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的专项规划,推进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连片保护、统筹展示、示范引领。今年也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为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我们持续加大相关旧址的保护力度,先后完成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等保护展示工程。

我们在革命文物展示传播方面推陈出新,围绕建国75周年,我们联合工信部、水利部、中国侨联、妇联、国铁集团,开展“共和国印记”主题宣传活动,以物证史,以物叙史,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的共和国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联合国家民委开展“和合中华 同心筑梦——革命文物精品展”巡展征集推介活动,深入挖掘、有效运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实物见证,推动革命文化走进民族地区。

我们在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方面深化拓展,与教育部紧密协同,积极推动革命文物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相融合。2024年,推出革命文物资源为主题的“大思政课”2260余项,100家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被公布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专题实践教学基地。“纪念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主题游径上的思政课”也受到了大中小和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

我们还推动革命文物融合创新带动发展。我们公布第一批“红色草原”,推出“重走长征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太行山上红旗飘”“新四军东进北上”“亲情沂蒙”等革命文物主题游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切实将革命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惠及百姓生活。谢谢!

寿小丽:

还有两位记者举手,最后两个问题。

科技日报记者:

我们注意到近些年来科技在文物保护和利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想了解一下,国家文物局下一步将采取哪些举措推进文物科技创新?谢谢。

关强:

请科教司罗静司长回答。

国家文物局科技教育司司长罗静:

谢谢您的提问。可以说,近年来文物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家文物局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文物科技创新的意见》,对文物科技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部署。我们部署实施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文物“防、保、研、管、用”等典型应用场景的科技供给。过去三年,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们就取得了289项新技术新方法,获得专利授权235项。可以说,与国际相比,目前我们的土遗址保护、壁画保护、纺织品保护等保护技术都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今年,我们在国际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国际标准化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成立,秘书处落户中国。国家文物局的重点科研基地已经达到40家,下设125个工作站,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布局进一步优化。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任务部署,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在优化科技创新任务布局方面,积极推动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文物领域重点专项,以文物价值的保全、延续、阐释、管理利用为主线,优化科技创新布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切实加强文物科技有效供给。

二是在强化基地和平台建设方面,积极推动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技术和人才集聚高地。同时,完善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布局,服务重要领域和重点需求,加快文物考古标本资源库、文物保护科技数据中心建设,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

三是在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方面,完善文物领域学科体系,推动产教融合,做大做实后备人才底座。同时,积极推进实施全国考古人才振兴计划,做强做优高层次人才塔尖。谢谢!

寿小丽:

最后一题。

封面新闻记者:

近年来,一批流失海外的文物陆续回归,引发了广泛关注。请问国家文物局在文物追索返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工作方向是什么?如何推动更多的“国宝”回归?谢谢。

关强:

谢谢您的提问。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将文物的追索返还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专门成立了有关的机构,来推动这项工作开展。截至目前,中国已与秘鲁、意大利、希腊、土耳其、美国、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建立了防止文物盗窃、盗掘及非法出境的政府间合作框架,成功促成了43批次、1900余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中美两国政府已第三次续签“关于防止中国文物非法入境美国的政府间谅解备忘录”有效期再度顺延五年。

今年以来,我们成功追索被盗西周青铜器“丰邢叔簋”,接收了美国返还2件中国非法流失的重要石刻文物及38件文物艺术品、阿根廷返还的14件文物艺术品等。我们还举办了流失文物保护与返还国际研讨会,主要就流失文物返还领域现行国际公约适用范围之外的流失文物返还提出了中国方案,发布了《青岛建议书》,为推进解决历史上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目前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积蓄力量。

同时,在促进海外文物回流免税政策的有关方面,今年4月,国家文物局等五部门修订发布了《国有公益性收藏单位进口藏品免税规定》,对进口藏品免税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包括将国家文物局纳入免税的主体范围,充分保障文物追索、接受境外返还、捐赠等工作中直接回运文物的便利。因为原来必须是个具体单位,作为机关,国家文物局代表国家、代表中国政府做这项工作,我们现在把国家文物局也纳入了免税的范畴。同时,明确免税进口藏品在国有公益性博物馆之间,依法调拨、交换,无需补缴税款,有利于合理配置藏品资源,更好发挥免税进口藏品的科学研究与展示利用价值。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继续做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争取更多的文物早日回归祖国。

一方面,持续加强基础性工作,开展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溯源研究,有很多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我们有些基础性资料的研究,我们要不断深化和灵活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用好各类平台、机制,不断增强相关调查研究的力度,加大流失海外中国文物追索的力度。因为追索总是要证据的,我们很多东西要有很细致的调查工作,现在很多单位在对相关不同类型的情况,也在做各方面的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履行国际义务,开展与相关国家的返还合作,巩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会议成果,向国际社会推广原创性中国方案《青岛建议书》,鼓励文物原属国与持有国加强对话,继续办好每年举办的“打击非法贩运文化财产国际日”中国主场活动。同时,我们还要做好回归文物的研究、保护、出版、宣传、展示等工作,推动流失文物追索返还为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凝聚民族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谢谢!

寿小丽:

谢谢关强副局长,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大家再见!


这几天美国大选的新闻把特朗普的竞选搭档…

这几天美国大选的新闻把特朗普的竞选搭档,也可能是美国未来的副总统万斯拉入了大家的视线。不少人以前可能读过他写的那本《乡下人的悲歌》,但是真了解他履历也是最近几天的事情。相当数量人读完他履历的第一印象就是他是个“凤凰男”。

这个贬损性的称号甚至和他的政治立场关系也不大。因为真去搜索就发现几年前就有人那么讲他了。

当然,他的人生履历也很符合我们国家对于凤凰男的定义。从小家庭贫困破碎,但是个人非常努力,一路考到顶级名校毕业娶了比他家境更好的女性。接着靠着自己的努力和上层人士的提拔一步一步从畅销书作家步入政坛。到现在才40岁,就已经快要踏上人生巅峰了。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给他这样的评价呢?真的只是因为他的履历吗?

表面上看好像真的是的。尤其是政治上,他开始的时候严厉抨击特朗普,等人家上位之后就迅速的转向效忠。变脸的速度之快,确实让人咂舌。这种人也确实很难让人看得起。

但绝不仅是这样。我认为万斯向大家展示了一条书本上绝不会鼓励你去学,但是在社会上到处都是的成功路径。

就像我们讨论相亲类的话题。一个外来家境一般的高学历女性去到大城市,要求男方有婚房或者购房的能力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性别倒转,换成男人就没有几个敢公开那么提要求了。

为什么?

大家普遍觉得这不是一条正路。男人怎么可以靠和女人结婚去获得房产呢?房价很高,但是他就应该靠自己的奋斗。甚至很多人看到这样的要求,就已经想到一个男人在家里做小伏低,跪舔着别人要求资源的场景了。

但是美国的文化明显要比我们“赤裸”和“直白”的多。万斯在批判特朗普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影响力和身家的畅销书作家了。等到特朗普真的上台之后,他就迅速转向,去寻求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之前的一切,全都只是他在他人生不同阶段相信的不同故事。再到转向后获得大金主的认可,一步一步靠着个人努力和贵人扶持走到今天。

他才40岁,他的未来几乎就是一片光明,很可能走上最高点。

没有教科书会教你这样的路径,但是社会会展示给你,让你看见这样的成功。

发布于:上海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课程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