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6 11:56:40 人气:60
新冠埋伏的第3个春节,怎样兼顾安全与温情? 这里有各地防疫政策查询工具和专家建议 现场督导揭海外推广费疑云 “视频剪辑第一股”小影科技上市受挫,
新冠埋伏的第3个春节,怎样兼顾安全与温情? 这里有各地防疫政策查询工具和专家建议
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文多
2022年过年回不回家?虎年春节前夕,这个问题再次降临所有异乡打工人的头上。
与往年一票难求的境况不同,2022年春运的客流量低了不少。这自然源于德尔塔、奥密克戎两大新冠变异毒株出乎意料地袭来。
视觉中国图
1月9日,天津首次报告奥密克戎本土病例,十几天后,确诊病例已在多地出现。总体来看,截至1月25日24时,现有确诊病例2487例(其中重症病例8例),疑似病例3例。
病毒给即将踏上回家路途的行人带来不少烦忧,全国各地防疫部门需要用智慧和科学守护万家灯火的平安,也守护除夕夜的浓浓亲情。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倾听了数位异乡打工人的故事,也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致公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马进,就往日防疫的薄弱环节和过年期间的防疫工作重点进行了讨论。希望2022年的这个春节有温情也有安全。
此外,《每日经济新闻》还将为各位确有“必要出行需求”的朋友,递上一件实用工具——“各地防疫政策一键查询”。通过它,您只需输入出发和到达地,就能查到当地实时防疫政策,以便提前作好准备。
年关将至:过年返乡不简单
1月23日清晨,视频通话那头老人快哭出来的声音,让身在异乡的徐飞(化名)心酸。
时间倒回两周前,徐飞早早买了车票,暗自庆幸北京还没有疫情。而他没有想到,几天后,突发的本土新冠确诊病例还是打乱了自己的返乡计划。
短短几天时间,丰台区、房山区、朝阳区相继出现病例,徐飞居住的地区虽然不属于中风险区,但也有确诊病例。他查询行程码发现,自己所处的这座城市已经带“*”号备注。
徐飞四处询问朋友,发现尽管注释里写道:“*”号表示当前该城市存在中风险或高风险地区。虽然并不表示用户实际到访过这些中高风险地区,但有些地区仍将该地区返乡人员归为“中高风险区返乡”,执行较为严格的隔离政策。这些信息让徐飞的压迫感倍增。
“你现在回家,需要在回来的当天和24小时后做核酸检测,7天之内尽量少外出……不过现在疫情(追溯)要上推14天,如果你走的这几天之内朝阳区变成中高风险,你被排查在那个地方的话,你回家也需要被隔离起来,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7天。”老家防疫指挥部的解释,几乎打消了徐飞回家的念头。
第二天,家里的老人依然在通话中恳切地让徐飞回家。“因为疫情,过去两年过年(时)一家人都没有团聚过了。”徐飞难掩话语中的遗憾。
这也是2022年很多人曾想避免的遗憾。
徐飞的发小陆可(化名)在上海浦东新区工作,她在1月17日买到了回家的车票,但在1月11日上海通报确诊病例后,又有多名感染者陆续被发现,静安寺街道愚园路228号也随之被划为中风险区。目前,该区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陆可所在的浦东新区为低风险区,但所在城市也被标注了“*”号。
对于陆可来说,那张寄托了回家愿望的车票,现在更像是心灵的安慰。她告诉记者,单位也要求“非必要不离沪”——这已经预告了自己要退票的结果。
这不是陆可首次离家过年。2021年无法回家过年时,家里人飞到上海和她一起过年,2022年这样的“反向奔赴”会不会再次发生?疫情时代的团圆,有时需要两辈人的共同努力。
“家里人肯定是希望我回去的,但是(因为疫情回不去)他们也能理解,反应其实没那么大,毕竟也不是第一年了。”陆可告诉记者,年后等疫情好转,她一定要找时间回家看看。
南方姑娘宋易(化名)的情况更加特殊,她的困扰在于家乡疫情听起来对人们的影响更明显。
“我还没有了解过(家乡的防疫隔离政策),我只了解,现在人都不怎么出门,外面的餐厅啥的全部都关了,不能堂食,大街据说都空空荡荡。所以我就想着回去也是困在家中,就算了。”她对记者说。
回家路途:切忌丧失警惕性
此前,钟南山院士表示,如果是低风险地区,市民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回家过年,不需要完全“停摆”。
那中、高风险地区呢?2021年12月1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健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的县(市、区、旗)人员严格限制出行。
马进也有类似观点。他表示,人口流动会给病毒创造更大的传播可能性,从这个角度来讲,还是号召大家尽量原地过年。
对于符合返乡要求的、低风险地区的返乡人员,回家过年无论是乘火车、飞机还是长途车,乘客都要严格按照防疫措施去做,比如(每日)量体温,保持社交距离,戴口罩。对于检查人员,一定要做好乘客健康码、行程码的检查工作……要把可能的传播量尽量控制。
并且,马进表示,一定要做好所有交通工具上工作人员的保护,奋战在防疫第一线的人员暴露的风险相对更高,积极做好他们的健康保护,实际上也是在保护所有旅客的健康和安全。
同时,所有的环境卫生消杀也要跟得上,例如飞机在停靠之前,机舱内要进行消毒,火车以及长途汽车上,也要保持消毒的频率。
此外,马进提醒道,居家公众可在一些措施上稍稍加强。例如,与原始毒株导致肺部感染不同,奥密克戎的感染部位主要是上呼吸道。因此除了原来采取的措施,经常用盐水漱口也能有效阻止病毒侵入人体。“相对来说,我们的(防疫)经验是比较丰富的,但大家还是要有这种警惕性,这是很关键的。”
1月11日,留学回沪学生在奶茶店消费后被确认为无症状感染者,1月13日,奶茶店员工确诊被感染,随后上海的这家奶茶店成为国内“最小中风险区”,上海精准防控被央视新闻评论称为“既有力度也有温度”。
不过,马进也看到了公众行为中的防疫漏洞。据《工人日报》报道,大多数人都有戴口罩的意识,但关键时刻“掉链子”也不少见。例如,奶茶店监控画面显示,有两位结伴买饮料的顾客点完单后避开人群,走到角落等候,其中一人可能嫌店内较热摘下口罩,还前去取餐和阳性人员聊了几句,被判定为密接人员。
“很多人都觉得新冠病毒已经很远了,所以有放松的心情,其实在冬天不按照防护措施进行个人防疫,是导致新冠病毒传播的很重要的原因。”
马进还提醒道,春节期间,对从外地回来的人,大家还是要保持警惕心态,只有少聚集,多防护,疫情才是可控的。“我们看这有几例散例都是这样的,因为跟朋友打麻将聚集吃饭(被感染),这种大家还是要警惕……可能觉得每3天查1次核酸是不是太多了,所以有点懈怠,现在疫情毕竟还没有结束,坚持才是最后的胜利。”
不过,对于以戴两层口罩为代表的“过度防疫”行为,马进表示要以科学数据为依据。“戴口罩是为了隔绝病毒,病毒是否可能穿透一个口罩,要拿证据来说话。比如,现在感染的人是不是因为他只戴了一个口罩?如果没有这样的证据,我觉得就没有必要。”马进说。
面对劲敌:清零政策仍适用
年前疫情猝不及防,奥密克戎是一名不速之客。
1月15日,国家卫健委发声,我国正面临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疫情的双重挑战。随着春运开始,人员流动和聚集大幅增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警钟是在一周前敲响的。1月9日,天津首次报告奥密克戎本土病例,经多轮核酸全员检测后,截至1月24日,公布感染者详情360例。
在天津首现“无出津史”的本土奥密克戎病例时,河南安阳也报告了同一传播链的外溢疫情,随后,上海、广东中山、广东珠海、广东深圳、广东梅州、辽宁大连、河南安阳、北京等地陆续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短短10天后,奥密克戎以极强的传播力迅速侵染6省(直辖市)9地。
此时,距离奥密克戎这一新冠毒株的命名才过去一个月。
马进告诉记者,德尔塔和奥密克戎毒株都是原始新冠病毒的变异毒株,从病毒变异的一般规律来讲,变异毒株的传播性可能很高,但从已有的数据看,奥密克戎的致死率是下降的。这两种毒株最早都在境外被发现,它们进入国内的过程是非常关键的控制点。
过去,国内比较重视“人防”,在入境人员的隔离和核酸检测等方面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物流渠道却比较难防。
北京市的奥密克戎病例就是典型例子。1月15日,北京召开晚间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北京出现首例本土奥密克戎确诊病例,确诊者收发的国际邮件上被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特异性突变位点。
马进说,目前国外疫情比较严重,但中国又要进行正常的贸易以保持国家的经济发展,所以很难避免国外过来的物品上携带变异病毒。
“特别在冷链系统,病毒存活的时间比较长。过去我们也做了很好的消杀,但是现在看,有些可能还是不到位。”马进表示,航空业中进行清洁卫生和物品搬运的工作人员,也可能会感染病毒,这些防疫弱点已经通过既往病例被陆续发现,未来在通关口岸的物品管理、冷链消杀、清洁人员和搬运工人的培训上,都要给予更大的重视。特别是冷链物流,应该从里到外进行更加全面的消杀。
对于清零政策,马进认为仍然是国内目前可行的防疫政策。他表示,中国人口比较多,此前一直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于奥密克戎,虽然存在病例短时转阴的情况,但只要能够找到传播链上的密集人员,还是要进行隔离和核酸检测,目前这种做法应该还是很有效的。
马进承认,清零原则下的防疫成本的确比较高,但如果稍有疏忽,疫情大面积暴发,对经济的冲击、给医疗机构带来的负担以及防疫成本的增加只会更大、更多。
“所以我们还是要谨慎。毕竟现在发生的例数还比较少,我们还是要把它控制住,不要让它真正暴发起来。”马进说。
精准防疫:尊重和依靠科学
“我住的地方还是低风险地区,如果因为害怕病毒就不让我们回家真的很委屈。”徐飞的这句话,是对近日“恶意返乡”事件的评论。
1月20日,一段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县长董鸿解读当地对返乡人士“措施”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显示,董鸿在相关会议上说:“你只要返回,先隔离再拘留。”
针对此事,董鸿随后回应称,视频经过剪辑,不真实,剪辑掉了“不听劝阻,恶意返乡”等内容,但是“恶意返乡”的说法再次引发舆论对防疫层层加码的讨论。
对此,马进表示,临近新春,部分地区的确有防疫过度、层层加码的倾向,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导致防疫成本增加,还会给居民带来很多不便,所以政府人员在制定防疫政策时需要审慎考虑。
不过,马进也表示,对于技术力量支持人员轨迹溯源不足的地区,防疫加码看似简单粗暴,但也有无力精准防疫的无奈之处,但是无论是多么小的地方,只要严格执行常规的防疫措施,新冠病毒就是可控可防的,所谓动用技术手段追溯人员轨迹,都是亡羊补牢的工作。
此外,在特殊时期,保障健康人群的就医需求也是重要议题,马进认为“关键在于预案”。他表示,如果疫情突然发生,政府不仅要保护健康人群,也要考虑到具有一些疾病的人群,确保他们能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
“这与医疗资源的配置是有关系的,除了要有像负压病房这样的专业性医疗设施,为了隔断病毒,同时还需要有一些设置了隔离带的其他救治点。因为疫情突然暴发,就医人群较多,可能会冲击到现有的医疗体系,医疗机构做好相应的预案实际上非常重要。”
马进提醒,在最早的武汉疫情和近期的西安疫情中,都暴露了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在前车之鉴前,医疗机构应该按照各类疾病一般的发病率,以及预产产妇的现有数据通盘考虑,由地方政府从上到下地制定、协调预案,这样等到疫情真的发生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尤其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在预案、演练上更不能出现一点差池……如果特大城市做不好,(真有了疫情)谁来驰援上海,谁来驰援北京?我们有那么多医疗力量,更不能够有一点的掉以轻心。”
马进告诉记者,疫情控制不仅需要尊重科学,更需要依靠科学。只要前期防疫措施、预案准备得当,借助疫苗、药物和流行病学的追踪溯源,“任何疫情来的时候都不会乱,不会慌,大家会有的放矢地把(防控疫情)这个事情做好”。
(实习生余宗杰对本文亦有贡献)
春节出行 防疫政策一键查询
因为疫情不同,各地防疫政策的强度也各有高低。如果您春节期间确实有出行“刚需”,或者单纯只是想了解一下前往某地需要满足的条件,都可以使用每经特别出品的“春节出行·防疫政策一键查询”产品。
怎么使用这个产品呢?首先,您可以选好出发和到达地。
点击确认后,就能查到当地卫健委已公布的最新防控措施、风险等级、具体中高风险区域(若有)。
现场督导揭海外推广费疑云 “视频剪辑第一股”小影科技上市受挫
来源:叩叩财讯
导读:“很多拟上市企业具有业务国际化布局的特性,纷纷涉足海外业务,而这一块业务的交易真实性和资金流向问题,也一直是监管层在对拟IPO企业进行审核时的关注重点,尤其是海外业务比重较大者,则更是监管层关注的焦点。”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讯,因海外业务的特殊性,往往核查起来比较艰难,隐蔽性强,这也成为了许多企业用来调节财务数据、隐匿资产真实性等规避监管的重灾区。
本文由叩叩财讯(ID:koukouipo)独家原创首发
作者:方知跃@北京
编辑:翟 睿@北京
在以主动撤回申请的方式终结IPO半年之后,日前,深交所发布的最新一期《发行上市审核动态》(下称“《审核动态》”)终于正式揭开了杭州小影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小影科技”)IPO铩羽的真正之谜。
当2021年9月,小影科技正式向深交所递交其创业板上市申请之时,这家被市场冠以A股“视频剪辑第一股”最有力争夺者的企业便备受关注。
成立于2012年的小影科技,虽然在2019年至2021年间业绩并不算突出,但早在2015年便开始一度筹谋海外上市的它,凭借行业标的的稀缺和景气度,在2020年将上市计划调转至A股后,当年便获得了多家知名PE对其趋之若鹜的增资入股。
行业第一股的光环加上诸多重量级资本的加持,这的确也让小影科技IPO很难不引人瞩目。
2022年8月,在小影科技递交上市申请近一年时间后,令人惊诧的是,等待它的并不是走上创业板上市委会议的接受“通关”审议之机,而是以一纸终止上市的公告宣布了其此次资本化之路的终结。
从备受期待的业界第一股的种子选手,到最终饮恨资本市场失败而归,小影科技在其IPO的审核之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彼时,随着小影科技主动撤回上市申请,有关其产品曾因在印度下架而涉及的“业务的合规性”和产品的单一性,成为了外界揣测其上市受挫最主要的原由。
如今,答案揭晓,不出意外,又是一桩因监管层对拟IPO企业现场督导的威慑显效而引发的典型性监管案例。
在日前深交所最新披露的一期《审核动态》中,监管层照例披露了部分现场督导案例,两家拟创业板上市企业匿名上榜。
第一家被当作最新现场督导典型案例披露的曾拟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是一家奶粉企业。
深交所坦言,这家拟IPO企业在报告期内主要产品收入下滑,但定制模式产品(即为客户代工生产产品)收入快速增长。于是监管层在审核中重点关注定制模式产品收入增长的合理性和收入真实性等问题。
通过现场督导,深交所发现该奶粉企业的收入真实性不仅存在诸多异,在关联交易的信息披露上也存在造假的嫌疑。
虽深交所未具体点名这家奶粉企业,但据叩叩财经证实,该企业即为美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美庐生物”)。
早在2022年12月初,叩叩财经便对美庐生物IPO失败的真正原因进行过详细解读(详见叩叩财讯相关报道《深交所批评通报揭美庐生物IPO铩羽真相:研发人员造假,关联交易“陈仓暗度”!东方证券十余年从业资格的资深保代“不尽责”遭罚!》)。
第二家被视为现场督导的典型企业,监管层对其市场推广费用的完整性和境外业务的资金流水上,皆查出了未能获得合理解释的异常。
深交所认为,这些问题皆可能会对该发行人是否符合发行上市条件构成重大影响,于是在现场督导过程中,该企业与保荐人主动申请撤回申报,深交所也终止了该企业的上市审核。
种种细节明显显示,这第二家在最新一期《审核动态》中被视为现场督导典型案例的企业,便正是小影科技。
公开信息显示,小影科技为一家移动端视频创作软件和服务提供商,主要从事移动端视频创作软件产 品及服务的设计、研发及销售推广。
此次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拆除红筹机构将海外上市的计划调整至A股,小影科技原本计划发行不超过1000万股以募集8.04亿资金投向“技术研发中心建设”、“创作工具与服务升级建设”和“全球营销平台建设”等三大项目。
可以想象,如果小影科技此次IPO一旦成行,其企业不仅将获得近十亿的融资,更重要的是,其众股东也将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尤其是在2020年7月后以“达晨系”私募为首的十余家集体入股的外部投资者。
但随着小影科技IPO在深交所的现场督导中败下阵来,诸多疑云笼罩之下,这场资本盛宴也暂被无限期地延后。
1)推广费合理性未解
在最新一期《审核动态》中公布的第二例督导案例称,该被监管层发起现场督导的发行人其主要产品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报告期内,该发行人市场推广费占收入比重逐年降低,单个用户获客成本与其他互联网行业上市公司相比偏低且逐年下降。
“从发行人主要产品获取注册用户的渠道看,主要包括广告投放获取的用户、自然新增用户(即未通过广告引流而自发下载并使用发行人产品的用户)两类,但各期新增用户绝大部分为自然新增用户”,深交所表示,在对该企业IPO进行审核时,监管层关注到该发行人自然新增用户占比高的合理性和推广费的完整性。
于是,监管层对该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了现场督导。
经过现场督导发现,该发行人市场推广费用的完整性存在几大疑点:
首先是发行人自然新增用户占比显著高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经访谈行业专家,在发行人所处行业领域,自然新增用户占比达到 50% 即为较高水平,且一般难以持续。但发行人披露,其旗下主要应用程序的自然新增用户占比均超过75%,明显高于行业水平。
其次则是发行人获客成本明显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经对比发现,发行人产品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典型市场的获客成本显著低于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
上述《审核动态》透露的内容,无疑皆指向了小影科技。
据小影科技此次IPO的申报材料显示,其主要通过第三方移动应用市场发行产品,公司市场推广服务主要为互联网广告投放服务,开展市场推广的主要目的在于获取新增用户,根据获取新增用户方式的不同,公司市场推广方式主要包括自然新增用户获取和投放新增用户获取。
在2019年至2021年中,小影科技的市场推广费用也正是逐年降低,同时其占营收的比重也在大幅下滑。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间,小影科技的市场推广费分别为5095.55万元、4868.52万元和436.66万元,分别占其当期的营收比重为26.02%、16.23%和11.43%。
在小影科技第一轮回复深交所问询时,也曾直言“报告期内,发行人主要产品自然新增注册用户数量占比均在 70%以上,投放新增注册用户数量的占比低于 30%,因此新增注册人数和活跃人数的变动主要与自然新增用户变动相关,与投放费用及投放新增用户的相关性稍弱”。
同样,在获客成本上,小影科技也公开披露称,2019年、2020年和2021年1-9月,其单用户获客成本分别为 1.42 元、1.05 元和 1.18 元,其中,在发达市场,其单用户获客成本则分别为2.63元、2.37元和1.93元。
可以类比的是,在相同时间内,其竞品APP的获客成本皆大幅超过小影科技,如2019 年、2020 年和 2021 年 1-9 月,扫描全能王主要在发达市场开展投放,其单用户获客成本分别为 4.30 元、4.20 元和 2.50元。
而另一款可类比的竞品APP——启信宝,在同样的时间段中,单用户获客成本则为 17.33 元-33.07 元。
此外,深交所经过现场督导还发现,在推广行为中,存在信息披露的缺陷。
如小影科技在此次IPO的申报材料中皆未披露其“刷好评”推广行为,也未见保荐人进行核查。
深交所坦言,通过核查发行人 OA 系统显示,其存在通过社交平台刷好评的方式获取用户的情形,并支付了相应推广费,但其 入账的年度推广费用较低,与新增客户数量明显不匹配。
深交所经过现场督导除了对小影科技推广费用的合理性和完整性提出质疑外,更重要的是,也发现其海外资金的流向也存在难以合理解释的异样。
近年来,小影科技的主要市场聚焦于海外,其来自于境外的收入占比也在此次IPO报告期内不断攀升,到2021年,其海外市场的收入便达到了3.53亿,占营收比重已近92%。
《审核动态》称,该第二家被督导的企业产品主要在境外推广使用,广告主要在境外平台投放,广告支出由境外公司以美元支付。
由于该发行人在此次IPO报告期内拆除红筹架构,其在境外回购股份时向重要股东 A 公司、B 公司等合计支付 4000 余万美元。红筹架构拆除后,A 公司、B 公司仍合计持有发行人近30%的股份。于是,深交所在对该企业IPO前期审核时关注到其相关主体存在为发行人代垫广告支出的可能,并质疑保荐人对相关主体境外资金往来是否进行充分核查。
果不其然,经过深交所现场督导发现,作为该企业的保荐人未对相关主体境外资金流水进行审慎核查,核查程序执行不到位。
如发行人存在将广告投放账号绑定至员工个人账号但未纳入统一管理的情形,其境外广告投放账号完整性存疑。此外,该发行人境外广告投放账号名称与发行人股东 A 公司存在异常关联。发行人推广服务商为发行人开设的广告投放账号名称为“HKYG 公司”,经查询,A 公司间接持有 HKYG 公司 14%的股权。
还被深交所明确指出的是,A 公司、B 公司及其派驻的董事等十余个主体拒绝提供完整资金流水特别是境外资金流水。在存在前述诸多疑点的情况下,保荐人未取得相关关键主体完整资金流水,即认为发行人市场推广费用完整性不存在异常。
在上述推广费用的合理性存疑和境外资金的审慎性和去向皆成迷的前提性,小影科技显然是无法继续IPO的推进。
还需要指出的是,此次担任小影科技保荐工作的为国泰君安。
2)又一家IPO企业陷境外业务核查疑云
“很多拟上市企业具有业务国际化布局的特性,纷纷涉足海外业务,而这一块业务的交易真实性和资金流向问题,也一直是监管层在对拟IPO企业进行审核时的关注重点,尤其是海外业务比重较大者,则更是监管层关注的焦点。”沪上一家大型券商的资深保荐代表人告诉叩叩财讯,因海外业务的特殊性,往往核查起来比较艰难,隐蔽性强,这也成为了许多企业用来调节财务数据、隐匿资产真实性等规避监管的重灾区。
“尤其是在过去三年中,因疫情缘故,包括中介机构在内,对拟IPO企业海外业务的现场核查都是很难实现的,于是,部分保荐机构在拟IPO项目海外业务进行核查时,都是采用聘请海外中介机构协助和线上视频访谈的方式完成,这其中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审慎性问题就大大地存疑。”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补充道。
显然,像小影科技般超过9成的市场在境外,且大部分推广费用皆投向境外者,对其相关业务和资金的核查,更是摸排其上市风险的重中之重。
小影科技并不是近期第一家倒在境外资金流向疑云核查之中的拟IPO企业。
据叩叩财讯获悉,在小影科技IPO以撤回材料终止的前夕,也有另一家拟创业板上市企业倒在了类似的海外业务和资金核查的审慎性问题之上。
2022年7月14日,陕西嘉禾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嘉禾生物”)同样以主动撤回申请的方式终结其创业板IPO之旅。
与2021年扣非净利润仅7000万出头的小影科技相比,嘉禾生物基本面是其远远难以望其项背的。
数据显示,嘉禾生物在其此次IPO报告期三年内,在营收十亿规模以上的前提下依然保持着高达56.7%的复合增长率,其中,仅2021年,其扣非净利润已然超过4亿。
除此之外,为嘉禾生物IPO保驾护航的保荐人更是素有A股“投行之王”——中信证券。
正因有上述诸多优势,当嘉禾生物IPO宣布终止之时,也曾引得市场一片哗然。
据叩叩财经获悉,嘉禾生物IPO上市的失败也与小影科技相似,与其海外业务的资金疑云有着直接的关系(详见叩叩财讯相关报道《携超4亿净利润,A股“投行之王”护航!嘉禾生物二闯IPO缘何依旧饮恨:现场督导揭海外销售造假疑云,中信证券内控再遭监管质疑或追责》)。
嘉禾生物的海外业务主要由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资孙公司EXCELSIOR实现,该企业为嘉禾生物在海外的销售平台,主要在美国境内从事保健食品的生产、销售。
嘉禾生物的主营业务主要包括植物提取物和保健食品两大类,保健食品的生产和销售则全部由EXCELSIOR执行。
事实上,作为嘉禾生物孙公司的EXCELSIOR,其首席执行官、总裁L某,与嘉禾生物美国主要客户之间存在着持股、任职等关联关系,而该关联关系未被嘉禾生物隐瞒。
此外,嘉禾生物自称对美国主要客户的销售大多数为自提,但其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物流提货单,且采购、销售订单的商品明细数量不符。
嘉禾生物的美国销售回款也存在问题,如有企业通过信用卡向EXCELSIOR进行回款,无法核实还款来源,部分企业回款的支票签字,却是EXCELSIOR总裁L某。
在嘉禾生物销售存上述造假嫌疑的同时,其境外存货存在账实不符的问题。
如在IPO报告期内,嘉禾生物从境内通过海运发往美国子公司且截止到2021年末未到达子公司仓库的存货(下称“海上漂存货”)大幅增加。从780余万元暴增至超过1.2亿。这些海上漂存货中绝大部分截止到2022年5月,仍未实现销售,这与同行可比上市企业2至3个月内完成销售的惯例不一致。
“这类在现场督导中被查出问题且被监管层视为典型案例的企业,要想在短期内重启IPO,可能性并不大,经此一役后,多数企业也将IPO计划暂时无限期搁置。”上述资深保荐代表人认为,对于拟IPO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合理解释被监管层发现的问题,也不会轻易撤回IPO申请,选择终止上市,也证明这些疑惑在短期内是难以得到解决的,而要重启IPO,则至少要将“硬伤”问题一一合理化进行整改,至于如何整改才能得到监管层认可,各家的情况便各不相同了。
(完)